03提升知能·导练1.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曾提出“十四点”计划,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世界和平的基本方针。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却嘲弄说:“上帝也只提出十诫,威尔逊却要十四点。”这种说法反映出当时的和会()A.“十四点”计划在巴黎和会上全部实现B.主控和会的战胜国领袖意见各异C.法国和美国的立场完全一致D.法国之所以接受“十四点”计划是出于英美联手强迫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并没有在巴黎和会上完全实现,排除A项;巴黎和会上各国之间矛盾重重,故C项错误;英美只是在处理德国问题上联手反对法国,故D项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间意见大不相同,故选B项。2.巴黎和会名为重建战后和平的会议,战胜国都希望建立“和平”。其“和平”是指()A.能够消除战胜国之间矛盾的和平B.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的和平C.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D.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矛盾的和平解析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战胜国都力图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和平,因此,它们追求的和平是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故选C项。3.对图中反映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A.国际联盟在巴黎和会上诞生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C.美国无法实现操纵国际联盟的计划D.国际联盟不能维护战后和平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漫画内容和实质,美国原本希望通过国际联盟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但由于英法的反对,其目的并没有达到,美国并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美国的希望破灭。故C项符合题意。4.“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上述史实发生于()A.五四运动期间B.巴黎和会期间C.华盛顿会议期间D.开罗会议期间解析由题干信息“12月18日……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可知,这是一次会议,再结合时间可排除A;巴黎和会时间是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再结合“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这一信息,说明山东权利已在巴黎和会上被出让,故排除B;华盛顿会议期间讨论了山东问题,中国代表强烈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和废除二十一条,与题意相符,故C正确;D开罗会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可排除。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和殖民地,先后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这两个体系的共同点是()A.都是战胜国处置战败国的结果B.都是帝国主义宰割殖民地的结果C.帝国主义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D.都扶持建立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解析A、B、D三项的表述都只符合巴黎和会而不符合华盛顿会议;只有C项既符合凡尔赛体系又符合华盛顿体系。故C项正确。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答案(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2)原因: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解析第(1)问,背景概括要注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时的情况,再结合材料组织答案,注意美、欧、俄三方状况。第(2)问,原因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计划本身、美国国内、国际形势等方面思考。7.观察下列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材料(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日关系在一战前后有何变化并说明原因。(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一战后美、英、日在远东的主要矛盾及其表现。(3)根据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回答:在争夺中国问题上,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答案(1)变化:由盟友走向某种对抗。原因:英日结盟是为了牵制俄国;一战后英日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对英国的利益构成威胁。(2)矛盾:英、美、日三国争夺中国和太平洋的海上霸权。表现:三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3)结果:1922年,与会九国签订了《九国公约》,确立了美国主张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胶济铁路利权。解析第(1)问,从图示的箭头方向可以判断出英日之间由同盟关系走向对抗;其原因要结合战争前后英日两国的国家利益进行分析。第(2)问,主要应突出三国对中国的争夺。第(3)问,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回顾教材知识归纳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