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拓展链接专题拓展体系1.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1)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经济格局。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它通过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2)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变。70年代,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开始丧失,世界经济格局从两极格局转变为美国、欧共体、日本三极格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进行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建立起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3)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向纵深发展,区域集团化步伐加快。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苏联、东欧改革失败;美、日、欧争夺势力范围和经济主导权的斗争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三大区域集团化发展;在东南亚、中东、拉美和非洲出现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区域集团化组织。(4)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经济区域化的趋势迅速地增强,同时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正在替代工业经济。2.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当代世界历史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潮流。和平潮流体现了当代世界争取独立和平等、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世界战争的潮流。发展潮流主要指调整改革、科技革命、推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潮流。表现为:(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趋势。(2)社会主义国家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3)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了“脱贫”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国。(4)现代化发展中的世界经济多样化统一,呈现出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和一体化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并存。(5)现代化发展中,世界经济重心由大西洋地区向两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地区扩散的趋势。(6)现代化发展中,新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二战后政治格局的变化(1)两极格局①雅尔塔体系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在两极格局下,全球既有冷战,也有热战,还有地区性冲突。②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争夺趋势加强。③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以苏联为首到各国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道路的趋势。④旧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兴起,争取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趋势的加强。⑤雅尔塔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后出现了多极力量竞争共处的趋势。⑥核竞争下频繁的常规战争和反战和平运动的交替,以及制约新的世界大战力量增强的趋势。(2)两极格局结束后①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推动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虽然局部的冲突和战争可能加剧,但总的世界正走向缓和。4.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坚定力量的原因有哪些(1)历史上中国曾遭受侵略,深知和平与独立来之不易。(2)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创国之一和积极的实践者。(4)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5)发展是中国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6)中国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5.第三世界的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有哪些(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今世界和平的重要威胁,其基础是建立在世界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之上的。第三世界的发展能够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基础,从而增强世界和平的力量,更有效地制止战争。(2)第三世界的发展,能够促进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从而制约某些大国霸权主义政策。(3)南北贫富差距扩大造成一些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世界性问题,只有第三世界经济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4)经济发展有利于减少第三世界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也就减少了大国插手的机会。总之,世界和平能否维护归根到底取决于第三世界的发展程度。高考真题链接1.(2012·天津)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意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根据题中“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可知,①正确。电视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再结合图片广告牌中的多国文字可知,②正确。发达国家才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排除③。④在题干中并未体现。因此答案为A。答案:A2.(2012·安徽)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下图反映了()①金砖国家经济都持续高速增长②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超过发达经济体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④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分析图表的能力。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巴西、俄罗斯和南非在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负值,排除①;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排除③。本题选C。答案:C3.(2011·江苏)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解析: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的言论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担忧。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带来严重的利益冲突。但正如卡斯特罗所言,“全球化是客观现实”,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D项表述明显与材料不符。答案:D4.(2010·大纲全国高考)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解析:从根本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的扩张,因此,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和风险必然是不均衡的,故A说法错误;而C的“民族属性消失”表达错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将全球瓜分完毕,故D项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表述不符合史实;由题干可知,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说明这些国家经济受到了新的力量的冲击,故本题选B。答案:B5.(2012·广东)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据《欧洲文化史》等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饮冰室合集》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解析:第(1)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抓住时间信息和商业革命现象的关键信息,联系新航路开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回答。第(2)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结合当时的世界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回答。第(3)题,第一问,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改革开放等知识点,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原因。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旧工业指中国自然经济下的传统手工业。联系:清末西方已经展开工业革命,为了满足工业革命对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的需要,西方入侵中国,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导致其逐渐衰落;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逐渐兴起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也冲击了中国传统工业。(3)原因:美苏冷战,美国奉行政治上敌视中国,经济上封锁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原因:政治上中美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经济上中国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