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从时空观念角度识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方针的变化。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成就,认识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2)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4)成就: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__________教育的转变。社会主义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1)教育方针、政策和措施①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②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____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③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__________学校。智半工半读(2)教育性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是为__________服务。(3)主要成就①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及成人教育粗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农)半读教育共同发展。②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③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人民大众国民教育“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主要表现(1)上山下乡: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经毛泽东批示,全国掀起知识青年“__________”运动。(2)“教育革命”:各地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各级学校实行所谓“开门办学”,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3)高考制度废止:1970年各级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这实际上废止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2.主要危害: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上山下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教育界拨乱反正:__________年恢复高考;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2.“三个面向”战略(1)提出:__________年,邓小平提出。(2)内容:教育要面向________,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意义: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771983现代化3.“科教兴国”战略(1)提出:__________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正式提出。(2)内容:坚持以______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4.“依法治教”战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制定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1995教育5.教育成就(1)实现“两基”:基本普及______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职业教育发展,普通教育结构优化,实现普教和职教并举。(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且体系基本齐全。九年【特别提醒】新中国发展人民教育,不是把旧教育完全否定,而是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了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同时借鉴苏联经验而形成的。【易错提醒】“教育革命”不具有进步意义,是失误。“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教学体制、学校领导体制、学生学制和招生制度等进行的一系列不科学的改变,是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遭到严重破坏的举措。【轻巧识记】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名师指津】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提出的意义“三个面向”的提出,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针,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发展教育理论等方面,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三个面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气质和灵魂。【构图解史】现代中国的教育【特别提醒】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状况(1)特征:公益性(免费性)、义务性(强制性)、统一性。(2)措施: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1989年开始实施“希望工程”;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3)成果: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史料“文化大革命”前17年,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①在教育战线上,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大多数教师和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邓小平同志在教育领域提出一系列极具开拓性的改革思想,如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炮制的错误论调。②表明邓小平实现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提出了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史料第一段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其错误的本质是什么?(2)请你举例推翻史料第一段的观点。(3)邓小平同志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的?又是基于怎样的前瞻基点,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4)为了教育这一“根本大计”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提示(1)观点:基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的功绩。本质:“左”倾错误发展,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衡量教育。(2)建立了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制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展全日制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逐步建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3)历史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迫切需要人才。基点:基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恢复高考、提出“三个面向”、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等等。“文化大革命”前后两个时期的教育改革的不同点(1)从目的上看:“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彻底改造旧教育体制,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新型的人民教育制度,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后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发展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科技人才。(2)从内容上看:“文化大革命”前教育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属于起步阶段。“文化大革命”后教育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更为科学合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显示当前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文化大革命”后教育发展方针的日趋成熟。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史料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①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②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①表明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②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1)据史料第一段并结合所学,分析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2)依据史料第二段,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提示(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重大意义(1)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成为各行各业懂得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而科学技术人员和现代管理人才必须通过教育来获得。(2)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劳动者的巨大智力资源。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财富,是人的知识和智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开发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显得日益突出。(3)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无论什么时代,社会都需要不断创新。(4)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到来了。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教育投资、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对点演练】1.(2019·大连高二期末)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录取率%4.86.128.724.65772.3A.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B.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C.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解析:选B。1977—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最高为72.3%,并未实现全民普及,故A项错误;从1977年至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从4.8%增长到72.3%,说明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无关,故C项错误;高考录取率的提升,是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故D项错误。二、理解新时期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基础观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超前观强调了教育改革不仅要着眼于中国,更要放眼世界,不仅要考虑当前,更要着眼于未来条件观提出必须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前提政治观学校应当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对点演练】2.1998年对大学生做的问卷调查中,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④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⑤提出“教育大革命”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②③解析:选D。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④错误;1958年各类学校贯彻毛主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