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通史坐标专题要览本专题主要介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及其变迁的原因与影响,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近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及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体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对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室建筑及风俗变化的影响。2.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邮电通信设施的更新表现,了解它们变化的原因及对社会进步的作用。3.近现代社会中国报刊业、广播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的发展情况,了解这些大众媒介的发展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2.通过对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文化娱乐等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通过归纳、分析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和发展特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4.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学基础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____转变。平民化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西装在__________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③辛亥革命后,________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鸦片战争中山装(2)女子服饰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____________,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3)特征:____________。旗袍中西合璧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____________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①式样、颜色趋于单调。②军装和“____________”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连衣裙干部装(3)改革开放后①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____________过渡。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____________。个性开放【易错提醒】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____________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并最终形成。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____________。(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淮扬西餐馆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____________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____________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2)西菜、_________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节原料西点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____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____________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____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四合院租界中西合璧3.欧化住宅(1)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京、____________等地开始出现。(2)西式家具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津近代中国住宅出现了中西合璧的趋势,饮食上除传统的四大菜系外,西餐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被国人接受,出现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___________等的影响。2.表现(1)婚姻风俗①古代:缔结婚约凭借____________、媒妁之言。②近代:开始主张____________,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改革开放父母之命婚姻自主火葬(2)丧葬风俗①近代: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西方色彩浓厚的新式丧礼。②现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___________改革。(3)其他风俗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②____________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____________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4)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开始步入社会。公历握手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但传统习惯仍坚如磐石。【轻巧识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中国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③孙中山吸收了欧美服饰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了中山装;④20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人们吸收了西方服饰的长处,改良了旗袍;⑤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受中苏友好关系的影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盛行;⑥“文革”时期盛行绿军装和干部服;⑦改革开放后向穿得时尚、个性方面过渡。2.中国传统以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影响最大。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洋葱、西红柿及一些西式糖果、糕点、饮料等也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3.四合院是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在中国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同时沙发、茶几等西式家具也传入中国。4.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都对社会习俗变革影响极大,尤其是婚丧礼俗。在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清末民初开始主张婚姻自主,婚礼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开始向火葬转化。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实施公历、鞠躬握手等变化,女子也开始接受教育,步入社会。探究突破升华互动探究重难突破要点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料探究]材料一:第一组图片:近代男子服饰。第二组图片:近代女子服饰。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蓄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三: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旧式婚姻情况新式婚姻情况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3.会亲(即订婚)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注意事项)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称“过大礼”“恭迎娶”)6.过妆(送嫁妆)7.娶亲8.回门1.自由恋爱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思考:(1)从材料一中第一、二两组图片可以看出近代男女服饰各有何变化?学生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变化:男子服饰变化是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女子服饰由宽松肥大逐渐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学生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理由: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民族尊严。(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学生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进步之处: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由、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影响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学生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主要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史论升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2)社会政治变革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社会变革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化。(3)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如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4)政府政策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的制约、新时期以来政府倡导文明之风等。(5)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6)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学习思考1.(教材P63)提示: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式服装适体、美观、方便;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西式服装能被中国人接受并流行。2.(教材P64)提示:(1)鲁菜:鲁菜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味组成。齐鲁风味以济南菜为代表,以清香、鲜嫩、味纯著称,尤重制汤,菜品清鲜脆嫩。名菜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胶辽风味,亦称胶东风味,以青岛菜为代表,以烹饪海鲜见长,口味以鲜嫩为主,偏重清淡,讲究花色。名菜有:肉末海参、油爆海螺、扒原壳鲍鱼。孔府风味以曲阜菜为代表。孔府菜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特色,和江苏菜系中的淮扬风味并称为“国菜”。孔府菜的代表有:一品寿桃、菊花虾包、一品豆腐、拔丝金枣。鲁菜风味小吃有:灌汤包、罗汉饼、金钱酥、清蒸蜜三刀、烤鱿鱼、酱猪蹄、三鲜锅贴、白菜肉包、海菜凉粉等。(2)粤菜: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十分爽口。名菜有:五蛇羹、盐火鸡、蚝油牛肉、烤猪、冬瓜盅等。(3)川菜: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名菜有: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珠鸡块、麻婆豆腐等。(4)淮扬菜: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以炖、焖、烧、煨、炒而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菜烹调擅长炖、焖、叉、烤,以擅制鸭馔而出名,素有“金陵鸭馔甲天下”的美誉。名菜有:清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