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4 专题优化提升课件 人民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优化提升一、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历程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1)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坚船利炮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观。(2)代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及洋务派“中体西用”,创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兴办海军的实践。(3)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2.第二阶段: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1)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2)代表:康、梁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及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3)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地批判。3.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1)主要内容: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3)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但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对点训练】1.(2019·邢台高二月考)“他们(维新派)不是一味地否定传统文化,而是主张通过托古改制,将西学纳入中学之中,化合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这说明维新思想()A.初步改造了中国的旧文化B.继承了“中体西用”思想C.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D.试图融合中西方的文化解析:选D。据题干“化合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的信息可知,体现了维新派试图融合中西方文化,故选D项。A项表述并未牵涉“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排除;B项表述是洋务派的观点,排除;题目中“‘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体现的是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与是否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无关,C项错误。二、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大阶段1.三大特征(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四大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对点训练】2.(2019·宿迁高二期末)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A.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B.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C.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D.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解析:选B。材料讲述这一“波潮”不仅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深入学习西方的思想,而且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这主要体现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上,故选B项。1.(2018·高考全国卷Ⅲ·T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而非为了进行反清革命,故D项正确,排除B项。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对生物进化论进一步研究并纠正其错误,可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C项。2.(2018·高考全国卷Ⅰ·T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解析:选C。五四运动后的这场争论会使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中的这场争论并没有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排除B项;D项中“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3.(2018·高考全国卷Ⅲ·T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结合材料“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的思想,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礼教,可排除B、D项。4.(2017·高考全国卷Ⅰ·T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选A。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项正确。B项“革命运动”“高涨”与材料信息“1904年”不符,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排除;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变化,C项错误,排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排除。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A.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B.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D.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解析:选D。魏源是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的先导人物,不可能系统认识西方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故B项错误;魏源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不可能主张变革封建制度,故C项错误;题干中“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说明魏源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故D项正确。2.关于维新变法,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曾这样说:“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说法的是()A.康有为《孔子改制考》B.严复《天演论》C.梁启超《变法通议》D.魏源《海国图志》解析:选A。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故A项正确;严复《天演论》宣传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梁启超《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借助孔子宣传变法无关,故C项错误;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借助孔子宣传变法无关,故D项错误。3.(2019·宣城高二期末)美国哲学家杜威在1919年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据所学知识,“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的核心是()A.马克思主义B.白话文学C.民主和科学D.三民主义解析:选C。马克思主义是在1918年大量传入中国,但未被学生一致追求,故A项错误;白话文学只是一种文学形式,非新的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故C项正确;三民主义在1905年已经产生,非新的思想,故D项错误。4.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解析:选D。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运动,甚至有部分思想家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与材料“全部坏掉了,必须全部换掉”的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