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形成了新思潮。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的主张,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并在政治上进行了实践,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中国历史进入新的时期。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素养解读从时空观念角度概括西学东渐思潮兴起的背景。运用史料实证分析近代前期各种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特点。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的主张,认识其思想处于学习“器物”的层次及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主张已提升到学习“制度”的层次。从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西学东渐思潮在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睁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知识分子远离社会现实,与统治者一样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2.代表人物及主张(1)林则徐①著作:编辑《四洲志》和《华事夷言》。②内容:《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③评价: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________。第一人(2)魏源①著作:《__________》。②内容:系统阐述了“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③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3.影响(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__________,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__________。中学为体洋务运动维新变法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1)康有为:出版《____________》,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孔子改制考(2)梁启超: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3)谭嗣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4)严复:翻译、出版《________》,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3.实践: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但很快就失败了。天演论4.意义(1)爱国性:维新派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__________激情。(2)进步性:维新派要求建立____________,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3)启蒙性: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______思想的传播。爱国主义君主立宪制革命走向共和1.民主共和思想的提出(1)1894年,________在“兴中会”誓词中明确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宣传革命思想。(3)1905年,孙中山为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__________,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创立民国2.传播: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3.实践: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易错提醒】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主张改变封建制度在民族危机之下,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但林则徐、魏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主张改变社会制度。【轻巧识记】1.“一、一、二、二”归纳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2.维新变法思想【特别提醒】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无力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只得借助儒家思想文化来宣传维新思想;同时维新派认识肤浅,其思想是把西方文化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辨析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最主要的区别是实现本阶级目标的方式不同。维新派主张利用改良的方式实现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目标,而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它是二者结合的产物。促使这种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的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其核心内容是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诗界革命:“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诗人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史料……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①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海国图志》“今欲强中国,存②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①说明魏源认为西方比我们好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战舰,二是枪炮,三是士兵训练方法。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学习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层面。②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学说。(1)《海国图志》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其学习的内容及目的是什么?试评价这一思想。(2)依据《劝学篇》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说明史料中的“中学为内学”主张的含义。提示(1)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内容: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评价:积极方面,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消极方面,对中国的落后没有充分的认识。(2)直接目的:实现国家富强。含义: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全面认识“中体西用”思想(1)“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2)“中体西用”思想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而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但是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3)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抵触,最终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史料一观大地诸国,①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决定》史料二康有为建议:“②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①说明康有为强烈要求变法图强。②反映出康有为畏首畏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对比史料一和史料二,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提示变化:史料一中主张全面改革变法;史料二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向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守旧大臣。原因:一是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打着孔子的旗号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2)成因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一、洋务派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的异同1.在目的上:都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同之处是洋务运动还有另一个目的,即镇压人民革命运动。2.在方法步骤和实践上:都主张从西方购买枪炮和船舰,并仿制西方战舰;都主张建立一支新式海军。不同之处是抵抗派的主张还没有完全实行,就随着林则徐的撤职而中断。洋务运动则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实践。3.结果相同: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也随之失败;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惨败,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对点演练】1.民国学者萧一山称,晚清革新运动大约可以分作三个时期,即“海防时期”“洋务时期”和“维新时期”。以下对这三个时期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海防时期”是接受新知识的发轫,代表人物有魏源等B.“洋务时期”是革新事业的启幕,重在练兵制器之说C.“维新时期”注重政治和法律的学习,主张君主立宪制D.三者都做了普遍的宣传,并启悟国人认识到改革之必要解析:选D。题干材料中所给三个时期分别对应“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第一个时期主张向西方学习,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魏源等;第二个时期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第三个时期主张“君主立宪”。三个时期都没有作普遍宣传,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目要求。二、19世纪60—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前)的西学东渐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的不同19世纪60-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前)19世纪末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领导者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60-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前)19世纪末学习重点先进科技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倡西学,兴民权,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实践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影响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对点演练】2.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以下各项中,属于“在传统外变”的代表性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解析:选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体现了学习西方,从制度上改造中国的主张,这明显体现了对传统的挑战,是典型的“在传统外变”。“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都固守传统中国文化制度,属于“在传统中变”;“‘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但未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