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强化理论武装,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发展意识,着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强化政治意识,着力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强化宗旨意识,着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强化作风建设,着力提高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他说,到今年9月,乡镇等基层党组织也将全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这次轮训也是对在全区乡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的思想和组织准备,要把学习过程作为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过程,进一步明确任务,理清思路,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工夫,真正把学习培训成果体现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抢抓“黄蓝”战略机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发展纪实近年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抓住“黄蓝”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三区”建设集一身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奋力争先,站在更高层次实现更大发展,依托潍坊北部沿海良好的区位和空间优势,按照国家级开发区的标准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高效生态滨海新城的目标定位,奏响了昂扬激越的蓝色乐章,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成为交通运输便捷、发展空间广阔、设施配套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生产要素聚集的创业热土和投资宝地,一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充满发展活力、富有独特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化高效生态滨海新城在渤海莱州湾畔跃然而出。“十一五”建设成就奠定未来坚实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潍坊北部沿海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空间优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是改革开放以来滨海发展又好又快、社会民生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优势产业加快聚集,区域发展活力增强。潍柴重机、瑞驰汽车系统、中化弘润石化、国电风电、中海油石化盐化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滨海新城建设日新月异,科教创新区、中央商务区、旅游度假区有序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园、绿色能源产业园、海港物流园等产业园区设施配套逐步完善。森达美港万吨级码头实现通航、黄潍输油管线全线贯通。滨海新城建设拉起框架,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已经形成了“一城四园”的规划布局,滨海新城开发框架基本形成。重点实施了沿海防护堤等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滨海大街、海惠路等30条道路新建改造进展顺利,基本形成了“三纵一横”的省道干线公路网。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60%。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30家,完成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38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比重达42%。高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态海洋化工、临港物流、新能源、高端服务业等七大高效生态产业实现集群发展。科教创新区已有21所院校和科研院所入驻,11所开工建设。海港物流园已有中棉物流、中盐物流、鲁中交运物流等30多个物流项目确定入驻。旅游度假区实施河、湖、海、岛岸线资源开发,启动了港丽湾、离岸岛、国际影城基地等项目建设。开发区已连续举办了两届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邀请赛,今年还将举行第三届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邀请赛暨第一届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公开赛,致力打造山东黄金亲水海岸和国内知名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发展方式逐渐转型,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坚持生态经济理念,依靠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基本形成“点、线、面”系统推进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方式逐渐转型。已有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十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山东海化集团被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其特色生态工业“互联网”模式更被国内外推崇为经典案例,2010年4月成功获批全国首家行业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民生事业得到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滨海老年中心、为民服务中心、滨海中学新校、渤海实验学校建成投用,滨海人民医院由潍坊市人民医院成功托管,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在全省率先实行新农合即时报销,全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成,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启动,在潍坊市率先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分别增加12649元和5870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二五”发展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回顾过去的5年,辉煌的成就令人振奋。展望未来的5年,宏伟的目标催人奋进。“十二五”时期,开发区发展面临重大发展机遇,黄河三角洲高级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滨海开发是潍坊市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重点所在,滨海新城建设被定位为潍坊市的城市副中心。而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开发区产业实力雄厚,城镇化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活力增强,全区上下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信心十足,具备了实现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十二五”时期,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扩大,科教创新优势基本形成;现代化滨海新城初步建成,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开发区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要求,构建以“创新、清洁、高端、集约、循环”为主要特征、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临港物流和以新能源、新医药、高端服务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分别达到500亿级的规模,高效生态主导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潍柴大马力发动机及潍柴滨海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产业。以瑞驰汽车项目和陆地方舟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为主导,引进工程机械、石油机械、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石化设备和海洋工程项目,加快修造船基地建设,培育以现代化总装造船和船舶零部件为主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主动承接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中高附加值服务业的转移,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业。重点依托科教创新区,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做大科教创新产业。依托海港物流园,以交通枢纽物流、中棉物流、鲁中物流等项目为重点,做大临港物流产业。依托滨海水城,积极发展商务、金融、医疗、影视等高端服务业,抓好国际影视城、防潮观光大坝、白浪河景观改造、弥河生态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培育滨海休闲品牌。优化提升传统化工产业。坚持“创新、低碳、循环”理念,优化提升以海洋化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中海油石化盐化一体化、中化弘润石化项目为重点,培强做大骨干核心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到“十二五”末,石化产业力争达到千亿级规模,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生态环保,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生态化工产业集群。培育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跟踪国际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国电风电、和美软瓷、歌尔滨海生态科技园、华春药业、重庆康达环保产业园等一批骨干项目建设,带动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海洋产业等七大新兴产业发展。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打造现代化城市综合体。配套完善城市公用设施,着重提高水、电、热、气等管网覆盖率和集中供应率。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继续对村居“路水电气医学”等设施建设进行扶持,加大城市旧损设施维护、群众健身娱乐等市政设施建设力度,方便群众生活。统筹推进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建设,构建功能完备、衔接畅通、支撑有力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积极实施疏港公路、疏港铁路、城际铁路、德大铁路、黄大铁路、大莱龙铁路电气化改造、北海国际机场、零换乘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打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开发区。“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分别降低15%和2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开发区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居民收入,依法维护失地(海)农(渔)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宜居滨海新城。到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3%和13.5%以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教育经费预算逐年增长机制,确保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年提高,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新建集幼儿园、小学于一体的省级标准化学校,改造提升保留农村幼儿园,推动全区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文体卫生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活跃广场文艺、节日文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城乡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力争到2015年开发区信息网络和服务网点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农家书屋”及基层文化阵地数量达到行政村数量的100%。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及,切实保障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参照开发区城镇、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建立保障标准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自然增长机制。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浩瀚的海洋蕴含着无限的潜力,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蓝色经济正越来越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走向滨海,走向蓝色,走向希望,走向未来”是历史赋予滨海人的使命。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潍坊滨海开发区“十二五”新一轮大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目标宏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开发区将以豪迈的激情,张开双臂,拥抱大海,以昂扬的斗志,奋发有为,全力推进现代化、国际化高效生态滨海新城建设,努力打造潍坊市蓝色经济发展的主战区、新兴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先行区、潍坊市科学发展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