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 人民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2.难点:对唐太宗客观公正地评价。自主预习探新知知识点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起兵反隋(1)背景:在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下,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2)概况①617年,在李世民的鼓动下,正式举起了起兵反隋大旗。②618年,李渊在即皇帝位,定国号唐,李世民受封为。农民起义李渊长安秦王2.统一全国(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集团,消除了背后的威胁。(2)李世民率军迎击并打败集团,解除了侧面的威胁。(3)620年,李世民率军进入中原,消灭了王世充、两大集团,取得了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4)到年,唐朝最终统一全国。知识点一东征西讨定基业薛举刘武周窦建德624知识点二击破东、西突厥1.“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兵变,逼父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知识点二击破东、西突厥2.大败东突厥(1)原因:贞观初年,东突厥长驱直入,兵临渭水北岸。(2)过程①战争:629年,派李靖、李责力分路出击东突厥;630年,突利可汗投降,后来唐军俘获,东突厥灭亡。②管理: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颉利可汗突利可汗知识点二击破东、西突厥(3)意义:巩固了北方的边防,为唐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知识点二击破东、西突厥3.进军西域(1)举措①635年,派李靖等深入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②642年,先后灭掉焉耆、龟兹,最后灭掉西突厥。③派遣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从此,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文成公主知识点二击破东、西突厥(2)意义①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②唐太宗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深化拓展】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唐太宗实行积极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大力传播唐朝先进文明的同时,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丰富了唐朝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知识点三贞观之治1.主要含义唐太宗在位期间(627-649),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知识点三贞观之治2.出现原因(1)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不报私怨,从治国大局出发,重用李建成的谋臣。(2)心存百姓,不断反思:他常用古语来警醒自己;撰写《》十二篇教育太子。(3)吸取隋亡教训: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魏征帝范3.主要表现唐太宗在位期间,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日趋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局面。4.晚年奢纵晚年的唐太宗渐趋奢靡,求仙长生,服丹暴亡。知识点三贞观之治繁盛社会生产【概念辨析】“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当时年号为“贞观”(627-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2.唐太宗视华、夷为一家,推行较为开明和平等的民族政策,采取战争、和平、册封、和亲等灵活方式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边疆各族的发展,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信赖。合作探究攻重难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史料一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情)。……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解读]史料中唐太宗反对奢华,提倡节俭,并对“王公以下”的生活做出具体规定。史料二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贞观政要》[解读]史料中唐太宗重视人才,选贤任能,并规定了官员人数及对“乐工杂类”的使用。两组史料都是先明确了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再指出具体措施。【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提示】思想:提倡节俭;选贤任能。史实:从王公以下,生活享受不得超越品级;精简官员;禁止对“乐工杂类”“超授官爵”。(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提示】吸取隋亡教训;与民休息,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强盛基础。唐太宗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贡献(1)开创盛世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民族政策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对外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治国策略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讲练测评重落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规范解答】第(1)问提取材料“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的信息,从人数、部门、职权等角度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中“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的信息从君、臣两个角度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的御史制度、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的信息,从决策、监察制度、个人等角度作答。【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能性条件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从而为其治理唐朝,并为出现贞观之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答案】C2.唐太宗登上皇位后,积极推行民族团结政策,努力经营边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下列关于其民族政策叙述正确的是()A.设立鸿胪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B.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C.请求与吐蕃通婚促进民族融合D.派遣官员担任羁縻府州的长官【解析】汉武帝时设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故A项错误;唐太宗平定高昌后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故B项正确;唐太宗时吐蕃向中原王朝请婚,故C项错误;羁縻府州的长官由少数民族担任,故D项错误。【答案】B3.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A.提拔尉迟敬德B.提拔房玄龄C.起用杜如晦D.重用魏征【解析】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杀死李世民,后被李世民重用。【答案】D4.“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粟十余石。”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A.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价格下降B.丝织品质量提高,价格上涨C.农产品、丝织品大量投放市场D.唐政府奖励垦荒,轻徭薄赋【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价格的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A项。【答案】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论君道》(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得出立法力求宽简;“国家法令,惟须简约”得出法令要力求稳定;“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得出对死刑严肃慎重。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并结合唐朝初年现状从“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分析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律制度完善、社会稳定以及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角度归纳影响。【答案】(1)特点: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严肃慎重。(2)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的思想影响。影响:促进了唐朝法律制度的改善,减少了冤案;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Thankyouforwatching!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