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 第二节 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课时检测夯基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马而热衷骑射,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A.戊午年B.癸卯年C.己未年D.庚申年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史学理论中文学常识的正确理解。与“午”对应的是马,故A项正确;与“卯”对应的是兔,故B项错误;与“未”对应的是羊,故C项错误;与“申”对应的是猴,故D项错误。2.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3.四位同学围绕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下列观点中哪一项最准确()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解析:选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从他所处时代、基于他所具备的历史条件出发,侧重于看他对历史发展所发挥的作用。4.“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善于纳谏,不拘一格降人才。主要原因在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文轻武是北宋时期的措施,排除④。5.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对它的评论不正确的是()A.以人为本的施政观点B.兴兵备战和强国主张C.不夺农时的让步政策D.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解析:选B。材料中“国以人为本”体现A;“凡事皆务本”体现D;“不夺农时”体现C;根据材料中“若兵戈屡动……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可知B项表述错误。6.唐太宗对隋亡深有感触,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为此采取的治国策略是()①选官“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②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③颁布的法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④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对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解,①②③④均为唐太宗为此采取的治国策略。7.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的经济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B.人口大量增加C.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解析:选D。本题可用排除法解题。首先可排除A、C两项,因为这两项为并列关系,可一并排除。再结合教材内容比较B、D两项为并列关系可知,B项为盛世的表现而不是条件,经济没有得到大的恢复发展,人口不可能大量增加,排除;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8.公元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大首领“天可汗”。对这一事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是唐太宗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的主要表现B.唐太宗对吐蕃的和亲政策促进了这一局面的出现C.证明了唐太宗“战而后和”策略的正确性D.唐太宗对各族“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关键信息是“西北各族”,吐蕃即今天的西藏,在祖国的西南而非西北。9.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太宗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10.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其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解析:选B。本题要结合唐太宗晚年的社会背景去思考,首先排除A、D两项本身表述有错误的选项;而C项符合他晚期“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的史实,但这只是表面原因;从唐太宗下诏“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可知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实质,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jū:审问)案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解析(1)注意根据材料一信息“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得出增加御史人数;“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得出增设下属部门;“委御史台有‘鞠(jū:审问)案禁系’之权”得出扩大御史的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得出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一信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得出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根据材料二信息“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得出强调自省、纳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12.阅读下列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观点。(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3)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解析(1)在材料中体现三种意见,如“朝士多言……”“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温彦博以为……”,只需简要概括提炼,再分条列出即可;(2)在材料中也有明确信息,如“上卒用彦博策”等,其作用可结合材料联系教材去归纳;(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观点:①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②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③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2)方法:唐太宗采取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的政策,还告诫他们守法。历史作用: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3)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积极的作用,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