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航】1.了解汉初王国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危害,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了解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3.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了解明朝废丞相的原因和内阁制度形成的过程。5.了解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和军机处的特点,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基础认知自主预习|新知预习|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汉代(1)背景①西汉初年,刘邦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②公元前154年,爆发“七国之乱”。(2)措施①汉景帝武力平叛。②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误区警示关于汉武帝的“推恩令”:“推恩令”实际上是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先教育再惩罚,是汉武帝时期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统一的标志。它表明汉武帝不仅正式采用儒家思想治国,而且取得了成功,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问题探究1]有人认为,“推恩令”是通过剥夺王国封地的办法加强中央集权。这种认识正确吗?提示:与汉景帝削夺王国封地的办法不同,汉武帝是通过分割削弱王国的封地从而削弱地方势力来加强中央集权。2.宋代(1)背景①“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②唐朝灭亡之后又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③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2)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3)评价①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消极影响: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问题探究2]与前代相比,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分权。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造成了官僚机构膨胀。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代废除丞相(1)原因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②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2)经过: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3)影响: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2.明代设立内阁(1)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2)设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3)职责:明太祖时,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又有“票拟”之权。误区警示“内阁制”不是“宰相制”: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3.清代设立军机处(1)原因①清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②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2)职权: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3)影响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误区警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清朝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听命于皇帝,将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问题探究3]有人评价明朝内阁阁员和清朝军机大臣的地位时说“虽有宰相之责,却无宰相之权”。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提示: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均没有决策权,二者官员只是参与机要政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思维导图|核心突破互动探究主题一地方势力与中央集权的斗争【史料探究】1.汉代王国问题材料一(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史记》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汉书·主父偃传》问题材料一、二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手段和产生的结果上有什么不同?【答案】手段:前者采取强制削夺诸侯王国封地的办法;而后者采取“推恩令”,是一种渐进的缓和办法。结果:前者使矛盾迅速激化,引发“七国之乱”;后者达到了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2.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问题北宋“遂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是指哪些?【答案】收精兵:设“三衙”、枢密院;削实权:文臣任州郡长官,设通判;制钱谷:赋税大部分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史论总结】汉初王国问题与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异同1.形成原因(1)相同点: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地方割据势力恶性膨胀;中央无力控制地方割据势力。(2)不同点:西汉初年,刘邦铲除了异姓王,但又分封了一些同姓子弟做诸侯王,企图借此确保刘家天下,形成王国问题;安史之乱期间和平叛之后,各地节度使乘机扩大地盘和军队,形成了藩镇割据问题。2.解决方法(1)相同点:西汉和北宋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削夺地方势力,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的权力。(2)不同点:西汉政府是通过平叛战争和“推恩令”等形式逐步地削夺地方权力;北宋政府是通过统一战争和“杯酒释兵权”等削夺地方权力。主题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史料探究】1.明朝内阁的设立材料自秦以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问题据材料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后来明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响?【答案】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加强。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材料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檐曝杂记》问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答案】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史论总结】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在中央与地方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设置内阁和军机处等体现了发展。(2)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反馈训练课时自测[基础巩固]1.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训,封王拱卫中央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国并行制。在材料中,从“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归纳出目的是,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训,分封诸侯国,拱卫中央。故选B项。【答案】B2.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但是并无决策大权,只是顾问机构;内阁的出现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并无实权,不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因此①④错误。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形成,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B项。【答案】B3.中国古代史上,从汉朝到明清,历朝统治者先后设置“中朝”“内阁”“军机处”这些机构。他们的共同目的是()A.重用人才B.削弱相权C.加强君权D.关注军事【解析】本题可以分析题干中的机构设立的时代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严重制约皇权,故汉武帝设立中朝;明初,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丞相与中书省,亲自处理政务。清代,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严重威胁,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使之三足鼎立互相制约。由此可知,设立这些机构之前,皇权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或是威胁。故他们的共同目的是C项。削弱相权仅能在中朝上体现。关注军事是军机处的体现。均不能选。【答案】C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述及明太祖所设的殿阁时说:“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即所谓‘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材料中的“传旨当笔”反映明太祖的主要意图是()A.减轻负担B.分化事权C.加强皇权D.削弱相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明太祖所设的殿阁的职责是“‘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从中可以看出殿阁是没有决策权的,完全听从皇帝的旨意,有利于加强皇权。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材料。【答案】C5.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2.接折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3.见面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10.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A.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D.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解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的“章京”即可判断为清代,表格内容实际上阐述了大臣上交奏折后对奏折处理的详细过程,这一过程严密、规范,而这一过程中皇帝对奏折的批改是中心环节,对大臣奏折有绝对的决定权,而大臣只是笔录旨意,上传下达,体现了皇权的强化,由此分析可以判断材料是对军机大臣的职责的阐述,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干无关,C项只反映了其中档案管理周密这一特点,而“文化日渐繁荣”与题干无关;题干没有涉及宰相分工问题,D项排除。故选A。【答案】A6.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监察制度杜绝了官僚队伍的腐败C.都察院是明清时期的监察机构D.监察权来源于皇权,代表君主个人的意志【解析】根据所学知识A、C、D三项完全正确,而“B项监察制度杜绝了官僚队伍的腐败”错在“杜绝”,只能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B项夸大了其作用。【答案】B7.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该谕旨的目的是()A.选拔侍从陪皇帝作诗写字B.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C.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解析】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同皇帝读书写字、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因此选择D项。陪皇帝作诗写字,帮助皇帝理政并不是终极目的,排除A、B两项。C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排除。【答案】D[同步真题]1.(课标Ⅲ,25)东汉王冲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灭亡后,萧何重视整理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并为汉所用,即“汉承秦制”,因此,汉初统治全国,靠的是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故应选B项。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