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专著选读(教师备用)1.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通经致用思想兴盛儒学自定为官学之后,学问研究成为利禄之途,也就和社会政治发生了关系。武帝在朝廷设五经博士后,经学的讲习传授特别兴盛,出现许多传经大师,如西汉的欧阳生、大小夏侯、刘向、刘歆,东汉的马融、郑玄等。经学研究着重于章句、训诂的阐述,其末流则易于支离破碎。但西汉儒者都有通经致用的气概,他们普遍相信,人世间的道理都已包含于经书里,故经学被阐发为政教的指导原则并对实际的社会生活发生作用,“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这种相信经书已穷尽了治国安民的道理,可用作政教指导原则的观念,对中国后来的学术史、政治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2.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3.新儒学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4.中国古代的统治理念——外儒内法“外儒内法”是中国古代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外儒内法的统治术,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即是人治而非法治——因为从外表上看,一切法都被规范到仁德的范围之内了。法外有情,是封建统治者为自己标榜的资本,而不是破坏法制的依据,就很能说明问题。时至今日,在受西方影响、法制观念不断强化的时代,法制难以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任人唯亲等,还时有出现,在某些落后的地区,宗法思想的残余还相当严重,甚至发展到与国家法律作对的地步,都不能不说是封建“外儒内法”文化的残余影响。——《外儒内法的考证与分析》高考导航(教师备用)考查方向角度考情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1)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2016·全国Ⅰ卷,24](2)儒学追求理想化的政治诉求。[2015·全国Ⅱ卷,24](1)考查重点:汉代儒学的内容、影响。(2)教材补充:①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②汉代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3)新视角考查:①汉代新儒学的法律化发展趋势;②汉代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1)从秦汉天子祭天、祭祖现象出发,考查政治统治与人伦秩序的结合。[2014·全国Ⅰ卷,24](2)从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出发,考查“大一统”思想的渊源。[2011·课标卷,24]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别(1)考查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2015·全国Ⅰ卷,40](2)汉代儒学强调“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一定程度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2014·江苏卷,1]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1)儒学的正统思想地位影响汉代史家历史观。[2018·全国Ⅲ卷,42](2)儒学独尊与选官制度。[2017·海南卷,3](3)从秦律与西晋法律对(养)父子财产关系规定的差异入手,考查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014·全国Ⅱ卷,25](4)从东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言论出发考查儒法思想的结合。[2014·海南卷,2]素养目标(教师备用)[主题立意]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并确立了正统地位,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并日益法律化、官方化、制度化。[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单元导言,定位汉代儒学在儒学中的发展阶段,厘清儒学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理解新儒学的内容和特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3)通过比较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厘清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4)通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的探究,理解儒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的家国情怀。教材解读史料探究随堂训练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背景: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政策的需要。2.组成:“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3.内容: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4.特点: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的哲学观。5.影响: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教材解读课前自学释疑解惑休养生息积极无为6.新问题: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形势发展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经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2)政治: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3)思想: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整套为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2.理论依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法家(2)内容:①推崇大一统。②“”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③强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辅德。④提出“三纲”“五常”。3.影响:(1)政治上: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2)思想上: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感应统治秩序朝廷选官主流地位刑副栏[教材延伸](1)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①减轻田租;②释放奴婢;③复员士兵;④抑制商人;⑤实行和亲。(2)汉武帝继位时的社会危机:①王国问题:汉初“郡国并行制”酿成“七国之乱”;②土地兼并问题:汉武帝时期就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情况;③匈奴威胁:匈奴时常南下抢掠,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漫画解史]“天人感应”[思维点拔]三纲五常“三纲”——人伦中的主从关系“君为臣纲”——忠义“父为子纲”——孝亲“夫为妻纲”——和顺“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仁”——仁爱“义”——正义“礼”——敬礼“智”——明智“信”——诚信[人物链接]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人,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将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早年用功读书,以研读《公羊春秋》出名,为今文经大师。汉武帝时进行“策问”(汉武帝选拔官员的方式之一),最后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思维导图]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汉代新儒学的内容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春秋繁露》材料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汉书·董仲舒传》[问题]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些内容针对现实的哪些问题。[解析]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春秋》的精髓,是孔子的主张,不仅政治上要统一,而且思想上必须统一。大一统的根本特征是思想的统一。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主张。“天”的喜怒哀乐通过人世间很多自然现象体现出来。同时强调统治者以仁来教化民众。材料三体现了“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和保守意识。[结论]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针对的现实问题: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独尊儒术”的主张。②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了“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主张。③为维护社会秩序,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人伦关系。[深化拓展]汉代新儒学的内容思想针对问题作用“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①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社会发展趋势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主专制①为皇权披上神秘的外衣②迫使君主实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三纲五常”社会秩序调整了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维护专制主义制度探究主题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材料二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问题]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解析]汉武帝时期随着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儒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材料二体现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董仲舒则主张君贵民轻,在民本问题上两者存在分歧。[结论]汉代儒学儒法合流;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深化拓展]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1.区别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核心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神学问题功能批判暴政建立理想化社会秩序承认并维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特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地位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2.继承(1)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2)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3)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探究主题3汉代新儒学的影响材料一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政治纲领。材料二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材料三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问题]据材料指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的表现。[解析]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儒学对国家治理、法律及史学评判标准的影响。[结论]汉以后儒学与政治进一步结合,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以礼入法,儒家伦理法律化;史学评判标准受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深化拓展]多角度理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1.对古代治国理念的影响——“外儒内法,剂之以道”:(1)“王道”: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色彩。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2)“霸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严刑峻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3)“帝道”: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君王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2.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伦理道德性,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影响: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4.对传统学术文化的影响: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