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课件 岳麓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单元概览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空坐标][主要线索]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井田制逐渐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传统科技开始出现。2.汉代,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等思想,形成了适应君主专制需要的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传统科技中,数学、农学、医学、天文历法成就突出,初步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基础。3.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更加哲理化的理学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科学技术继续发展,宋代科技成就突出,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广泛运用。4.明清时期,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西学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科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1课孔子与老子专著选读(教师备用)1.轻天重民思想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步解体,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经济、政治的剧变反映在思想上就是对天信仰动摇和重民思想发展。随着代表天的意志的周天子大权旁落,“尊神”“敬天”思想发生了动摇,天神并未凌驾于一切之上,而处于人的附属地位,人神关系颠倒,天神需按人的意志行事,“人殉”“人祭”受到批判,随着对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也有一定发展,如晋史官蔡墨认为事物由互相对立的两方面组成,认为“社稷为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老子和孔子是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但在当时思想的影响下,他们的许多思想还是值得肯定的。——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整理2.孔子的思想孔子在和学生的谈话中,多次阐述关于“仁”的含义,这些不是以祖先神的崇拜为出发点,而以人的理性为基点;不是以氏族群体为出发点,而是以个人修身为基点;不是以维护一方面牺牲另一方面为出发点,而是力求照顾到人际双方要求为基点。孔子强调,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要靠自己努力,从“我”做起。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主张恢复西周礼制,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同时他也把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这种从“我”做起的道德修养论,成为儒家“人学”的思想核心,在儒学历史演变中,这个核心没有变化。孔子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恪守道德规范,将道义放在第一位,这样生活才能充实,人的生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追求富贵,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富贵,但是这要加以限制,限制就是道义,这就是说,符合道义的富贵才可以取,不合道义的富贵决不可取。人为道义而活,非为富贵而活,这样才有人生的真正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观点提高了“人”的价值,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人生价值观的哲人。——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3.老子的“道”在老子哲学中,“天道”受到赞扬,而“人道”则遭到贬损。在他看来,“道”演化为天地万物,没有神力,没有矫饰,自然而然。《老子》书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不争、不言、不骄,没有制物之心,像无形的巨网广大无边,虽稀疏却没有任何遗漏,将一切都囊括于其中。与此不同,“人道”便显得自私、偏狭、不公。老子的回答是:“人道”应效法“天道”。他提醒人们,世界上的各种对立现象怎样才能不伤及人类社会和人自身。他主张将“天道”的自然特征运用于人类,使施政者具备“柔弱”“无为”的品格和风貌:淳朴、纯洁、不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不扰民、以百姓之心为心等等。这样经过“天道”浸润的“人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用老子的哲学语言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主要指清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含有不妄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4.儒学的历史根源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虽由孔子创立于春秋末叶,但“儒”却起源甚早……上古的巫史文化乃是儒家文化的源头……正由于有其内在的历史渊源,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对上古文化传统和古代圣哲有着特殊情结,而他们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又充分展示了他们思想,或者说,儒家思想以上古文化传统为“历史基因”与内在依据,从而使之同传统紧密相连,这两方面在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那里都有充分展露,就前者言之,孔子称尧颂舜,寄寓着他希望在现世实行有如上古那样的仁德之政,以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理想,而以后者来论,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倡“仁者爱人”却又以“爱亲”为人之本,这显然是呼应着上古文化传统并符合古代社会生活实际的……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原始人道主义意义。——黄宣民、陈寒鸣《礼乐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高考导航(教师备用)考查方向角度考情分析儒学出现的背景礼崩乐坏与儒学关于“礼”的学说之间的关系。[2018·海南卷,21](1)考查重点:后世儒学对孔子儒学的继承与发展。(2)教材补充:春秋时期文化剧烈变化原因及特点。(3)新视角考查:先秦儒学的理想化倾向。后世儒学对孔子思想的发展(1)朱熹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中“己”的含义的发展。[2017·江苏卷,4](2)“格物致知”思想对孔子以德治国思想的继承。[2017·海南卷,2](3)孟子对孔子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思想的继承。[2016·海南卷,4]孔子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理想化的政治诉求。[2015·全国Ⅱ卷,24]素养目标(教师备用)[主题立意]孔子与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对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后世甚至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孔子、老子思想反映的时代特色,理解他们的思想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培养唯物史观的运用能力。(2)通过分析教材,使学生了解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对其思想主张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3)通过史料探究,辩证分析孔子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的素养。教材解读史料探究随堂训练2.思想内容:(1)核心思想:“”(内在自觉)和“”(外在约束),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实现的途径分别是遵循“忠恕”之道和“正名”。(2)政治主张:提倡“”,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一、孔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教材解读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礼为政以德儒家(3)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4)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3.影响:(1)在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2)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二、老聃与《道德经》1.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学派的创始人。2.著作:后人将其思想整理为《》,又称《老子》。人世间诸国争霸主流道家道德经3.思想:(1)哲学:①本原论:“”是天地万物的本原。②天命观:“天法道,道法自然”。③辩证法: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2)政治:主张“”,以“无事取天下”。4.影响:道家学派对,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道无为而治中国文化副栏[概念解读]1.为政以德:是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它代表了孔子的为政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2.中庸思想: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基础,贯穿于孔子实践全过程,即凡事要掌握分寸,恰到火候不偏不倚。[知识拓展]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被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孔子恢复周礼和“为政以德”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走出误区]①老子哲学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做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②他主张“无为而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感到无能为力,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礼崩乐坏下的思想变革——孔子思想的时代背景材料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令人瞩目的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新的贵族地主。与此相应,在政治上表现为“公室”和“私家”的斗争,自周平王东迁洛阳,直至春秋中期,私家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不断加强,此后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与公室的争斗愈演愈烈,其结果是各诸侯国的公室程度不等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政权。——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解析]问题将答案限制在了“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这是孔子思想中较为保守的部分,主要继承了西周的礼乐制度。根据材料,孔子之所以强调“礼”是因为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根据所学,春秋时期,思想学术氛围自由,也对新思想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结论]背景:①礼乐传统;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③思想活跃。[深化拓展]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仁”的思想: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社会冲突激烈,动荡不安,使社会生产、生活遭受严重破坏,同时,各诸侯国不断加大对人民的盘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社会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这是“仁”学产生的社会背景。2.“礼”的思想:春秋时期,社会发生激烈变革,宗法制、分封制、周礼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礼崩乐坏,社会迫切需要重建约束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人民之间、人民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必须恢复西周的礼乐典章制度,恢复和维护周礼,使颠倒了的社会等级制度重新恢复。3.教育思想:孔子所处的时代,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教育权利,孔子认为,社会秩序、人伦关系遭到破坏,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贫困子弟无法享受教育,无法理解周礼的社会价值,因而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探究主题2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创新——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影响材料在政治上,“有道”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政治和基本政治原则。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无道”。孔子的“有道”具有两个特点:所有的人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靠“仁”来实现和谐,具体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的政策。这一理论在当时以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成为统治者自我认识、自我批评和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问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孔子所谈的“有道”的标准;概括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产生的积极意义。[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有道”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对统治者理想统治模式的描述,两个“特点”实际上就是“有道”的内涵,即礼和仁。“礼”更多地体现了孔子对西周文化的继承;“仁”则体现孔子对西周文化的创新。根据材料的三个“自我”可以归纳出“有道”思想的积极影响。[结论]标准:礼与仁;积极意义: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提供政治理想的标准和基本原则;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者自我认识与反思的理论依据。[深化拓展]孔子的政治思想1.孔子的“正名”思想:也就是确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的权利和义务,然后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安其命,由此,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2.仁道的政治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统治者治国要遵从仁道,仁是一种统治者内在的道德品质,仁道是一种治国之道。3.德礼并行的治国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刑罚,认为道德教化结合国家行政制度才能取得良好的统治效果,主张“养、教、治”相结合才能达到长治久安。4.大同政治思想:大同社会是孔子提倡的理想社会状态,这是孔子向往的天下为公的社会,虽然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但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探究主题3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老子的思想主张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三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以上材料均引自《道德经》[问题](1)从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