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产业结构分析与调整战略研究作者:刘建君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相似文献(4条)1.期刊论文杨学坤.吴树勤.吴树畅.YANGXuekun.WUShuqin.WUShuchang烟台市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问题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30(8)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烟台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级化发展成为突破烟台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通过信息化建设改造烟台传统制造业,打造高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是提升烟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2.学位论文王富喜城乡协调视角下的城镇化发展研究——以烟台地区为例2006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村、农业社会向现代非农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它既包括农村人口向各级各类城镇的空间转移,也包括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扩散、渗透,农村自身的产业结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不断转变的过程。21世纪中国已经开始步入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但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实践证明,推进城镇化不能盲目冒进、更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不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质量改善而一味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上升的城镇化于之我们的社会没有任何意义,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只会给城乡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立足当前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城乡利益矛盾突出的现状,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新世纪必须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利益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走城乡统筹、互助互动、协同共进、全面发展的城镇化之路。本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地区为例,就城乡协调视角下的城镇化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有关城镇化研究中的几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尔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论文的总体框架与研究思路。最后,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乡一城人口迁移理论、城乡空间发展理论等有关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为烟台地区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建国以后新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城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对城乡发展差距现状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解析。认为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服务于城市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二元制度体系是导致中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基本原因,而1990S以后以“圈地运动”为特征、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城镇化的盲目高速推进则是造成近10多年来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新世纪,中国城镇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城乡协调型的城镇化之路。也就是说,必须把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准则。背离了这一宗旨,城镇化水平再高、速度再快也是毫无意义的。第三部分是对烟台地区的实证研究。首先对烟台地域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现状特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认为行政中心的设置与变迁、近代工业的兴起、对外贸易的发展是推动烟台地域早期城镇发端的重要动力;行政区划的调整、市镇设置标准的变更、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对烟台现代城镇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对烟台地区城镇化历史进程及其现状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以中小城市为骨干、农村小城镇为基础的农村城镇化是烟台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推动烟台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各外围县市丰富的矿产、农(海)产品及旅游资源、中心城市水资源的制约、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改革初期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农业产业化及外资的推动力量。第六章,对烟台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了重点研究。首先,对农村城镇化及其发展模式进行了界定,并对烟台模式的形成条件及其发展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烟台农村经济社会(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地域模式——烟台模式。在正视发展成就的同时,指出了该模式的问题所在。最后,就新苏南模式对烟台发展的借鉴意义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对新世纪烟台地区城镇化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着眼于构建城乡利益均衡、公正平等的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认为在推进全区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五大基本原则,即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政府推进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针对烟台城乡发展的现状特点,认为21世纪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必须对现有城镇同步实施以“核心集聚、做强两极、提高六市、培植重点中心镇”为内容的“强化节点”战略。并从体制创新、就业政策、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3.期刊论文汪力斌.姜绍静.WANGLibin.JIANGShaojing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妇女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7,(2)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对合作经济组织比较发达的山东省烟台地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了合作经济组织中妇女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妇女未能从合作经济组织中获得发展的资源,处于产业链中劳动附加值比较低的生产环节,妇女相对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以及繁重的家庭劳动,制约着她们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和对新机会的把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如何促进妇女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得到自身发展提出了建议.4.学位论文邵金花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2007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一种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有限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及水环境的恶化,烟台市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该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水资源承载力成为该地区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如何正确评价和判断烟台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并相应地制定与水资源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战略,对烟台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主要包括:(1)介绍了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对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目前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2)分别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介绍了烟台市的发展概况,然后在对烟台市降水量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该地区的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对烟台市各县市区的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烟台市总体上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力相对不足,而且由于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以及与人口、生产力、耕地资源、生态环境用水不相匹配等特点,烟台各区水资源的区域发展支撑能力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3)在分析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众多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选取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人均供水量、供水量模数、地下水供水比例、生活用水定额、灌溉率、万元GDP耗水量、城市化率和单位面积产水量10项指标,建立了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4)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集对分析方法对烟台市水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两种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了较客观、合理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烟台市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有一定的规模,处于发展阶段,水资源进一步开发的潜力较小。②各分区中,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有明显的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开发区、芝罘区、龙口市、长岛县、莱山区、招远市、莱州市、福山区、蓬莱市、莱阳市、牟平区、海阳市、栖霞市;其中,开发区、芝罘区、龙口市、长岛县、莱山区、招远市、莱州市7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低于烟台地区的平均水平,已经严重的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该评价结果合理、客观,证明了集对分析法的可行性,为水资源领域的各种分析、评价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5)针对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几点建议和措施。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1a33e69a-a5bf-44a3-8e1e-9e3000fe27ac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