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概览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空坐标][主要线索]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井田制逐渐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士人地位上升,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汉代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等思想,对儒学加以改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宋明时期,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理学,经过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发展,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4.明清时期,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专著选读(教师备用)1.士的兴起及影响周代贵族阶层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四个等级,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而士没有实际封地,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为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士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上可以为卿相,下可以为士民、布衣,士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千差万别,在差别中又有共通的东西,即智慧、知识、道德和勇敢。这些东西是无形的,但在社会活动中又无所不在,无处不需。士正是凭借这些无形的东西优游于社会各个角落,这个阶层成为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因此它的影响无处不在。在中国历史上士与“士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史学家钱穆曾讲:“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绝对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之。”——夏凡《镜子里的中国——三千七百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现实》2.战国诸子的共同点战国诸子对于天地人三方面,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展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在天道观方面,儒家有“天命”,墨家有“天志”,老庄有“自然”。在社会问题方面,儒家有“周道”,墨家有“尚同”,老庄有“小国寡民”,法家有“今世”。在人道思想方面,儒家称“仁义”,墨家称“兼爱”,老庄称“真人”,法家称“利众”。诸子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对于现状的暴露与批评。孔子褒贬春秋,孟子斥责诸侯,墨子、韩非对时局的批评。他们这种无所顾忌的态度,不但对于政治如此,而且对于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目击当时“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民困,寄予或多或少的同情。虽然他们的认识不同,但他们敢于接近现实,则是相同的。——侯外庐《中国思想史》3.儒墨道法治国方案的对比孔孟的“以德治国”方案的本质是道德救世。其途径是通过统治者及其附属的知识阶层榜样的力量,调动起人们心中向善的根基,使全社会都成为道德人,进而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对外和谐。西周初年的“礼治”是他们心目中的德治样板。墨子的“以爱治国”方案的本质也是道德救世,不过他的道德不是孔孟的忠孝仁义,而是全社会成员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之心。其途径是教育全社会成员都有“爱心”和爱的行动,建立政长系统和宗教信念以保证爱心的普遍实施,以爱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和谐。老庄的“以道治国”方案的本质是理念救世。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都必须遵守,不可人为的予以破坏,这是他们的基本理念;为了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必须遵守,这是他们的另一基本理念。遵守自然规律,实现“风调雨顺”;遵守社会规律,实现“国泰民安”;遵守心理变化规律,实现“心态平衡”,是他们社会和谐方案的基本内容。法家的“以法治国”方案的本质是制度救世。其途径是制定法律,建立执行法律的行政系统,激励民众正当的争取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制裁民众有碍社会利益的行为,整个社会在权力制约下有序发展。——刘晓燕《诸子百家的社会和谐主张》4.百家合流百家合流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组成部分。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隆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作儒家。就是说,百家争鸣的争鸣是有保留的克服,争鸣中有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百家争鸣本身也说明,争鸣各家在学术上都有片面性,只有相互吸取,才能互补并趋于完善。——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5.轻天重民思想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步解体,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经济、政治的剧变反映在思想上就是对天信仰动摇和重民思想发展。随着代表天的意志的周天子大权旁落,“尊神”“敬天”思想发生了动摇,天神并未凌驾于一切之上,而处于人的附属地位,人神关系颠倒,天神需按人的意志行事,“人殉”“人祭”受到批判,随着对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也有一定发展,如晋史官蔡墨认为事物由互相对立的两方面组成,认为“社稷为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老子和孔子是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但在当时思想的影响下,他们的许多思想还是值得肯定的。——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整理6.孔子的思想孔子在和学生的谈话中,多次阐述关于“仁”的含义,这些不是以祖先神的崇拜为出发点,而以人的理性为基点;不是以氏族群体为出发点,而是以个人修身为基点;不是以维护一方面牺牲另一方面为出发点,而是力求照顾到人际双方要求为基点。孔子强调,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要靠自己努力,从“我”做起。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主张恢复西周礼制,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同时他也把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这种从“我”做起的道德修养论,成为儒家“人学”的思想核心,在儒学历史演变中,这个核心没有变化。孔子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恪守道德规范,将道义放在第一位,这样生活才能充实,人的生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追求富贵,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富贵,但是这要加以限制,限制就是道义,这就是说,符合道义的富贵才可以取,不合道义的富贵决不可取。人为道义而活,非为富贵而活,这样才有人生的真正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观点提高了“人”的价值,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人生价值观的哲人。——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7.儒学的历史根源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虽由孔子创立于春秋末叶,但“儒”却起源甚早……上古的巫史文化乃是儒家文化的源头……正由于有其内在的历史渊源,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对上古文化传统和古代圣哲有着特殊情结,而他们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又充分展示了他们思想,或者说,儒家思想以上古文化传统为“历史基因”与内在依据,从而使之同传统紧密相连,这两方面在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那里都有充分展露,就前者言之,孔子称尧颂舜,寄寓着他希望在现世实行有如上古那样的仁德之政,以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理想,而以后者来论,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倡“仁者爱人”却又以“爱亲”为人之本,这显然是呼应着上古文化传统并符合古代社会生活实际的……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原始人道主义意义。——黄宣民、陈寒鸣《礼乐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高考导航(教师备用)考查方向角度考情分析儒家思想(1)礼崩乐坏与儒学关于“礼”的学说之间的关系。[2018•海南卷,21](2)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2018•北京卷,12](3)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2017•海南卷,2](4)孟子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强调努力完善个人品德。[2016•海南卷,4](5)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2015•全国Ⅱ卷,24](1)考查重点:各思想流派的主张。(2)教材补充:各家思想争鸣的本质及发展。(3)新视角考查: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墨子的思想(1)《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的记载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18·全国Ⅰ卷,24](2)“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了墨家讲求功利的精神。[2018·浙江卷,2]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峻法。[2014·海南卷,1]不同思想之间的比较(1)儒家与法家的共通之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2015·海南卷,1](2)孟子与苏格拉底法制观念的不同及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共同的历史价值。[2015·全国Ⅱ卷,40]素养目标(教师备用)[主题立意]“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包括儒家学派在内的各个学术流派产生发展,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教学目标](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培养时空观念,认识到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等唯物主义观点。(2)识记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能够区别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3)利用史料和教材分析孔子思想主张及影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4)引导学生结合现实,体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体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材解读史料探究随堂训练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促进生产力发展;政治上,宗法分封制瓦解。(2)阶级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活跃并受重视。(3)思想文化: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士教材解读课前自学释疑解惑贵族老子2.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1)道家:、庄子。(2)儒家:、孟子、荀子。(3)墨家:。(4)法家:商鞅、。3.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孔子墨子韩非子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主张(1)思想核心:“”,要做到待人宽容。(2)政治思想: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仁克己复礼有教无类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项目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之性恶(2)历史影响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道家、法家与墨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②政治主张:“”。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2)庄子: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道无为而治2.法家(1)代表:韩非子。(2)主张:君主要,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3)影响:把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墨家(1)代表:墨子。(2)主张:“”“非攻”“尚贤”,提倡节俭。(3)代表阶层: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君主以法治国兼爱[名师点拨]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变化旧政治制度瓦解学术下移↓思想文化发展↓百家争鸣[知识拓展]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被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孔子恢复周礼和“为政以德”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对比分析]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之比较孔子孟子荀子代表阶层旧贵族(奴隶主)新贵族(地主)新贵族(地主)仁的思想仁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历史观“克己复礼”,比较保守主张社会进步主张社会进步[漫画解史]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行为[课堂小结]百家争鸣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条件材料一战国处于政治巨变之秋,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代表,通过自己的代言人,竞献智力,人才层出不穷。诸侯从富国强兵出发,也不拘一格用士。一旦发现士能打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