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课前自主学案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同盟国集团瓦解的催化剂1.美国参战(1)原因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②美国与经济联系的加强,促使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1德国□2协约国③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的立场。④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胜利。(2)标志: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3)影响:美国的参战,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3无限制的潜艇战□41917□5经济□6军事2.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向同盟国宣战,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3.俄国退出战争(1)原因①战争激化了人民的不满情绪,1917年俄国爆发了。②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的和约。□7北洋政府□8十月革命□9不割地不赔款(2)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退出帝国主义大战。思维点拨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国家利益是任何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为维护其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即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战后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10布列斯特和约深化理解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它的参战大大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影响和带动了中国、巴西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阵营,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达到了最大,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一战的结束1.德国西线的攻势(1)契机:退出一战。(2)目的:企图夺回。(3)简况:1918年3~7月,相继发起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1苏俄□2战略主动权□3四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1)准备①协约国成立了,法国元帅为西线联军总司令。②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军队也开往前线。□4最高军事委员会□5福煦□6美军□7自治领(2)反攻①1918年7月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大规模,把战线推进到一线。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协约国军队全线出击,突破德军“”。(3)结果:德军连连败退,集团开始瓦解。□8第一次□9反攻□10马恩河□11兴登堡防线□12同盟国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在签订停战协定。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集团的失败而告终。深化理解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美国、中国的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协约国逐渐掌握了全部优势;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退出了一战;德奥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其国内政治危机,特别是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和柏林工人起义,德皇被迫退位。□13巴黎□14同盟国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综合因素的结果1.经济劣势: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远比同盟国占有优势。2.军事战略失误(1)德国的“”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2)战场形势变化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3)德国被拖入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1施里芬计划□2两线3.内部矛盾(1)奥匈帝国境内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2)德国爆发了“”,推翻了帝制。4.国际力量(1)战争初期,参战使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2)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3)僵持阶段: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3十一月革命□4日本□5美国深化理解对参战各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它凸显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协约国的胜利,归根到底是由于其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占压倒性优势。课堂名师导悟主题一美国在一战中政策的变化史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史料二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700万美元。——以上材料均摘自《全球通史》问题探究:(1)指出史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史料一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提示:政策:“中立”政策。优越条件:“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即大西洋和太平洋隔开了美洲与其他大洲的联系。(2)史料二与史料一有何矛盾之处?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后期参战?提示:矛盾之处:史料一宣称采用“不偏不倚”的态度,而史料二中美国于1917年参加对德作战。美国在战争后期参战原因:战前德国与美国关系已十分紧张;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收回;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利益;为夺取战后的胜利果实和战后世界霸权创造条件。【要点总结】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初期中立的原因①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推动。②对外扩张的重心在拉美和亚太地区。③得以远离战火,免受战争的破坏。④可利用中立地位,与交战国双方进行军火贸易,大发战争横财。(2)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①经济利益:在大战尾声参战,有利于捞取战利品,进一步大发战争财。而且美国与协约国方面有大量经济往来,协约国的胜败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②国际形势:俄国十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交战双方精疲力竭,难以为继。③政治目的:攫取战后世界霸权。(3)美国参战的主要影响①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增强了其取胜的砝码。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更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好处。③美国参战,影响了其他“中立”国家。主题二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及失败史料问题探究:(1)上述场景发生于何时?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有何标志性意义?提示:时间:1918年11月。背景:协约国发起总攻,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投降,德国爆发基尔港水兵起义推翻帝制,新成立的德国政府与协约国签署了停战协定。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列宁曾论述过“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的观点。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合理?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说明。提示:列宁的观点是合理的。首先,一战带来了交战国的经济政治危机,引发革命运动,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德国的十一月革命等。其次,革命使倾向于战争的统治集团瓦解,起到了制止战争的作用。如十月革命推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苏俄宣布退出帝国主义大战,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帝制,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3)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请从经济和国内国际力量对比角度分析德国失败的原因。提示:德国失败的原因:①经济上德国消耗大,国内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实力下降,而协约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②从力量对比看,协约国力量增强,而德国发生国内革命推翻帝制;国际上同盟国集团也居于劣势。【要点总结】1.一战爆发后,同盟国的优势逐步丧失(1)战争主动权转移。德奥等国经过充分准备以后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是由于长途行军作战、初期作战失利等因素的影响,主动权逐步转到协约国一方。(2)作战计划落空。德国制订了详细的作战方案“施里芬计划”,但由于没有估计到协约国的力量强大等因素,致使计划落空。(3)内部矛盾加剧。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比协约国更为明显,内部统治更加不稳定。(4)力量对比变化。开始时双方力量对比并无多大悬殊,但是后来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协约国阵营逐步扩大,越来越不利于同盟国。2.根据俄德两国史实,对“战争引起了革命,革命又制止了战争”的认识(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环节,因参加一战,激化了国内各种矛盾,引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坚决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德国在大战后期,战场上不断失利,引发了国内革命运动,基尔港水兵起义和柏林工人起义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国宣布投降,大战结束。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没有胜利者的战争(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决定了两大集团都不择手段地进攻对方,使交战双方都付出沉重的人力和物力代价,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是巨大的损失。(2)双方在战争中虽有胜有败,但只是相对的,都没有达到自身的目的。结果是德奥惨败,英法等国遭受重创,欧洲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