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课件 岳麓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概览[时空坐标]时空定位单元主题[主要线索]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涌现出的一系列先进思想,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1.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林则徐、魏源首开学习西方之风气;洋务派力主“中体西用”;维新派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制度”的高度,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2.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思想,深刻地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3.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思想,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同时,他又与时俱进,把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使中国革命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逐步走向胜利。5.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和指路明灯,指导着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第20课西学东渐专著选读(教师备用)1.“中体西用”的必要性“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中体西用”是以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为主体,以西方近代文化为辅用,它具有保存中学和提倡西学的双重性质。一方面,洋务派反对传统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跨出了提倡西学的第一步……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另一方面,洋务派始终坚持“中学为体”说明他们利用西学的根本目的,乃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清王朝的反动封建统治这个“体”,这就注定洋务派不能担负起使中国真正富强的历史使命。——郭豫明《中国近代史教程》3.“托古改制”的原因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对传统文化的异化,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蒋廷黻《中国近代史》4.维新思想之作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由于变法维新政治需要,由于新学的提倡和传播,也导致了文艺领域的变革,“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形成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作为一次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戊戌维新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以此为起点,资产阶级文化打破了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并发展为主流,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结构才发生了新的根本性的变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高考导航(教师备用)考查方向角度考情分析开眼看世界(1)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表明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2017·天津卷,4](2)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表明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2017·海南卷,7](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反映了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2015·海南卷,13](4)《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表明该书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2014·北京卷,16](1)考查重点: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2)教材质疑:“托古改制”不一定会减轻变法阻力。(3)教材补充:维新思想促进了文艺革新运动发生。中体西用(1)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反映了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2017·海南卷,9](2)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劝清政府扩大留学范围,涉及政治、经济等,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说明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2015·江苏卷,7]维新思想(1)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意在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2018·全国Ⅲ卷,30](2)1897年严复等人创办《国闻报》,在选择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同时,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表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2016·江苏卷,8](3)梁启超“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2016·全国Ⅲ卷,28](4)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原因为该书旨在变法维新。[2015·全国Ⅱ卷,29](5)康有为在奏议中多次提及“易服”,维新派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2014·全国Ⅱ卷,28](6)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反映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2014·海南卷,15]素养目标(教师备用)[主题立意]近代以来,政治、经济的每一次变动都催生了一股相应的思潮,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林则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的思想推动政治、经济的进步,推动着中国近代化艰难前进。[教学目标](1)结合史料,了解世界形势,了解世界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落实近代思想解放所处的历史背景;从而培养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2)通过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史料结合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史料研习与合作探究,认识先进的中国人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为指导思想不断探求强国之路的过程,认识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付出的汗与血。从而培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结合教材和史料,多角度分析各阶段思想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教材解读史料探究随堂训练(2)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2.代表人物(1)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后,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外国资本主义教材解读课前自学释疑解惑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编写《》,明确提出“”的思想主张。3.影响(1)研究与介绍世界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成为一股社会思潮。(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二、体用之争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争论的中心: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3.表现:(1)洋务派:倡行“,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主张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封建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只有“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才能“自强”“求富”。中学为体(2)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4.影响:(1)积极性: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局限性: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层面。实用科技物质文化三、维新思潮1.早期维新思想(1)原因: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促使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深刻反思。(2)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制度。(3)影响: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2.维新思潮的形成(1)背景:19世纪90年代,随着加深以及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汇聚成一股思潮。君主立宪政治制度民族危机(2)表现:代表人物代表作思想特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梁启超《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特别强调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谭嗣同《仁学》冲决封建纲常礼教。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严复《天演论》译稿系统介绍近代西方文化的第一人;借用进化论阐释变法的必要性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民权男女平等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论战(1)内容①要不要维新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制度。③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2)影响①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②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君主立宪副栏[时空坐标][概念解读]1.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向中国逐渐传播渗入的历史过程,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①明末清初:开端——耶稣会传教士。②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深入——列强侵华加剧。2.体用之争:“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知识拓展]西学东渐不断深化的因素:①民族危机的加深;②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③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④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等。[拓展深化]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从封建士人成长起来的康有为等人,虽然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经济利益,但他们的思想仍深受传统的儒家伦理影响,他们试图从传统的封建思想中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漫画解史]“西学东渐”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中体西用思想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三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等。”[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什么样的主张?(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和材料二“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学习技术和学习制度等方面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批评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等方面作答。[结论](1)李鸿章提出学习西方重在学器物、技术,郑观应提出学习西方重在学习制度。(2)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行了批评,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不应只学器物不学政治制度。[问题](3)材料三对比材料一,李鸿章思想有无变化?对李鸿章的行动进行评价。[解析]第(3)问,据材料三“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思想没有实质性变化,仅从主张兴办军事工业到主张兴办民用工业。从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等方面对李鸿章的行动进行评价。[结论](3)没有实质性变化,仅从主张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