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检测(四)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章末综合检测(四)一、选择题1.下图人物是“杯酒释兵权”的设计者,他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是()A.限制土地兼并B.“不抑(土地)兼并”C.土地收归国有D.制止土地买卖解析:选B。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2.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产生的后果是()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B.“兵无常帅,帅无常兵”C.“方镇相望于内地”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解析:选B。北宋除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还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3.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是()A.弊大于利B.利大于弊C.利弊相当D.有利无弊解析:选B。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结果方面去理解。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长期藩镇割据的局面。4.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都改变了社会性质B.都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解析:选C。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内容里面也没有奖励军功,故排除A项和D项;商鞅变法维护的是新兴地主的利益,故排除B项。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B。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采用排除法来解题。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保甲法的目的,而不是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行的主要目的,故排除①;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④。6.“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敛免役之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这些言论实际上代表了()A.农民利益B.贫民利益C.民族利益D.大官僚、大地主利益解析:选D。因为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材料站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上,故代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7.以下对王安石变法教育方面的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A.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C.学校教育成为变法的推动因素D.废除科举考试的制度解析:选D。王安石变法教育方面的变革是为变法服务的,教育内容更加务实,但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还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1905年由清政府废除的。8.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评论北宋亡于金时说:“实王安石有以启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危害当见于数年之后。该观点()①没有看到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②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③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④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伤及了百姓的利益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A。北宋的灭亡,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的极端腐败,导致北宋国力衰弱,因此,李贽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王安石变法是不符合事实的、错误的,其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什么?(6分)(2)材料二、三反映的现象与王安石采取的哪些措施相关?(6分)(3)分析以上三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8分)解析主要对王安石变法出现的原因及改革措施进行考查,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图片及材料获取有效的信息。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财政困难、军队多而弱、制度杂乱的状况,即面临积弱积贫的局面。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2)理财方面的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在保障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军事方面的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改革措施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三中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措施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社会危机。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续资治通鉴》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宋史·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8分)解析(1)要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2)在思维程度上向前延伸,要进一步回答制度的背景,应结合所学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成因、表现等相关内容。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和启示》材料二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成了大宋政界围绕新法是“利民”还是“害民”展开争论而形成的最大的一场政治角力,政见不同的臣僚纷纷发表看法,难以骑墙。原来的中书和台谏班子,多数是变法的反对派,所以,王安石主持中央政局之后,对这些部门进行了大清洗……基本封杀了反对的声音……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中谴责说:“安石作俑,始于钳天下之口。”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翻了个大跟头。“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重”,弄得连“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于是,“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决非个案。——《百家: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1)结合具体内容,举两例说明,变法是如何体现“损下益上”这一特点的?(10分)(2)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10分)解析第(1)题,“损下益上”即是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免役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结合主要内容回答即可。第(2)题,评价历史事件的成败往往要辩证看待,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成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阻力,是其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深层原因,也就是对下层百姓的盘剥使变法失去民心,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答案(1)说明: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农民,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限制了高利贷;免役法,民户以钱代役,富户须多负担免役钱,政府收入增加。(其他言之成理即可)(2)看法: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以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必然遭到广泛的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拒绝听取不同意见,对反对者进行打击;在变法实施中,普遍存在盘剥百姓的现象,导致变法成为“害民”之举,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