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课前自主学案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推动两极格局结束的因素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八十年代初,苏联因实力下降而无法保持和美国竞争的势头。(2)提出:里根执政之初,提出所谓新“”政策,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求和平”。□1遏制□2实力(3)实施①军事上:大量增加军事开支,加强军事力量,提出“灵活反应战略”。1983年3月,里根政府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准备建立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系统。②意识形态上: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3星球大战计划□4十字军讨伐概念解读“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证明了美国通过科技力量装配军事使之更加强大,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优势的地位;苏联经不起这样的拖累,只有从“缓和”到“收缩”走向“崩溃”。2.苏联的“新思维”(1)背景:20世纪80年代,全球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2)内容:在对外政策上,他提出了所谓的“”,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5经济□6新思维3.美苏的缓和(1)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的条约,即“”。(2)1985~1988年,双方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上取得进展,签订了43个。□7中导条约□8双边协议深化理解20世纪80年代,“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体现了美苏两国根据国家实力的变化而采取的对外政策。美国更多利用“缓和”局面使苏联自身发生转变,一是利用经济和科技优势拖垮苏联,二是利用意识形态的宣传大战瓦解苏联。二、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背景(1)关注苏联国内的改革,并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2)戈尔巴乔夫的失败,引发了全面社会危机。□1布什政府□2经济改革2.表现(1)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纷纷丧失了地位。(2)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3)苏联解体:1991年,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苏联解体。□3共产党□4执政党□5联邦德国□6独立深化理解苏联解体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其中体制性因素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苏联共产党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过于信任并使之日趋僵化,“左”倾思想、教条主义占有重要地位,没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应有的位置,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宗旨和原则,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重新审视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1.对人类社会:美苏争霸曾经对与造成巨大威胁。2.对国际局势(1)不利方面:造成这些地区局势的。□1人类安全□2世界和平□3动荡与紧张(2)有利方面:美苏缓和就成了它们相互制约与达成协议的可行方法,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两国签订的“”和“”成为战略稳定的基础,也是稳定国际局势的因素。3.对人类环境:消耗了大量,给人类生存造成了严重影响。□4限制战略武器协议□5中导条约□6军备竞赛□7资源和财富4.冷战思维的继续发展:冷战虽已结束,但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特别是超级大国肆意欺凌弱小国家,随意侵犯他国主权,致使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8冷战思维课堂名师导悟主题一美苏冷战的阶段特征史料问题探究:图一反映出哪些历史信息?概述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指出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提示:图一: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剑拔弩张,核大战一触即发;当时美苏对抗的优势在美国。图二: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过程中,美苏推行“缓和”外交,在限制和裁减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奠定了美苏双方战略稳定的基础,使美苏关系从对峙走向缓和,成为稳定国际局势的因素。图三:阿拉木图会晤意味着苏联已彻底解体,随之两极格局、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崩溃。【要点总结】美苏争霸的阶段特征及重大事件阶段时间双方首脑特征史实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艾森豪威尔、肯尼迪、赫鲁晓夫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国缓和:①赫鲁晓夫访美;②“戴维营精神”紧张:①柏林墙的修筑;②古巴导弹危机阶段时间双方首脑特征史实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尼克松、勃列日涅夫苏处于攻势,美处于守势苏:①对欧洲采用“缓和”战略;②在亚洲、非洲进行扩张活动美:从越南撤军,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阶段时间双方首脑特征史实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里根、戈尔巴乔夫美对苏采取强硬政策,苏进行全面收缩苏:①从阿富汗撤军;②放松对东欧的控制;③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美:①以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力量;②实施“星球大战计划”主题二两极格局的瓦解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史料一史料二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史料三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问题探究:(1)柏林墙从修建到拆除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的变化趋势?德国是怎样实现统一的?提示:反映了冷战局面和两极格局由确立到瓦解的趋势。统一方式:1990年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德国实现了统一。(2)根据史料二分析东欧剧变的本质。(3)史料三中“国际形势的变化”的含义是什么?指出引起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及当前这种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提示:本质: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示:含义: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直接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突出特点: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成为主流,这种变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要点总结】1.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以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相比有哪些特点?(1)背景: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2)过程: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发生变化的。(3)结果: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2.正确认识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苏东剧变,在两极格局随之结束的同时,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对此,我们应辩证地认识与对待。(1)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加之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2)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表明苏联模式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