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航】1.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认识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解“扶清灭洋”的口号及其影响。基础认知自主预习|新知预习|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原因(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膨胀。(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2.过程(1)爆发:1894年7月,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2)决战: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决战。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通商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设厂允许日本在华设厂(2)干涉还辽:在列强干涉下,交还中国的辽东半岛,但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4.影响(1)危害①范围: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③政治:刺激了西方列强,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2)客观影响①清王朝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军事改革。②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误区警示(1)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制度落后;《马关条约》对中国、日本乃至远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应以史为鉴,在现代国际竞争中扬长避短,振兴中华;台湾问题是一块伤疤,台湾人民当年的反割台斗争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2)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不是清政府外交的胜利,而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妥协的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表现。[问题探究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你对这一观点是怎样理解的?提示: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宣告破产。甲午战争之后日本迫使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再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使清政府在财政上不堪重负。《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运动(1)原因: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的迅速发展。(2)性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3)活动①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势力遍及京津地区。②阻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③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4)结果:慈禧太后发布“剿匪谕旨”,义和团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5)意义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2.八国联军侵华(1)借口:“救护驻华使馆,助中国剿匪”。(2)经过: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进犯北京,攻陷北京。(3)结果: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①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本息共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②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③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惩办“首祸诸臣”等。(4)影响: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税收被列强控制,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误区警示相对于其他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问题探究2]1898年,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一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提示: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加剧。|思维导图|核心突破互动探究主题一中日甲午战争【史料探究】1.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材料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问题据材料,说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答案】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把征朝侵华作为对外侵略的首要目标;发动侵华战争成为日本的既定国策。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材料一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年是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园,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材料二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讯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问题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答案】①清政府的腐朽,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慈禧太后削减军费开支,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海军军费。②清政府不认真备战,奉行“避战自保”政策,外交上寄希望于欧洲列强的调停。【史论总结】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1.主观方面(1)清政府极端腐朽,社会制度落后。(2)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等。(3)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综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上的腐败。主题二《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影响【史料探究】1.《马关条约》的影响材料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问题材料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对中国有什么严重危害?【答案】权益:开设工厂。危害: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生产、销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2.《辛丑条约》的影响材料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辛丑条约》问题归纳材料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要求:于所属境内保平安;对反抗镇压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问题: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史论总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鸦片战争中,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馈训练课时自测[基础巩固]1.下列条约内容中能反映出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和财政上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依附”的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马关条约》允许外国投资办厂,当然也就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马关条约》标志着列强的侵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输出阶段,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项。【答案】C2.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解析】从材料中官兵携带家眷住在陆地、海军军费移修颐和园等信息反映出,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故选B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是军费被挪用;D项正确,但不是主要的原因。【答案】B3.“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里“礼物”是()A.割占香港岛B.火烧圆明园C.签订《辛丑条约》D.提出“二十一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的限制“进入20世纪”,A项是1842年即19世纪40年代,B项是1860年即19世纪60年代,C项是1901年即刚刚进入20世纪,符合题干要求,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D项是1895年即19世纪90年代。【答案】C4.李鸿章在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时曾说道:“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由此可见,李鸿章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A.政治腐朽B.财力小、军事装备不足C.战术不当D.综合国力不如日本【解析】材料内容是讲中日两国在军事方面的差距,日本军事实力强,中国军事装备不足,而装备不足是因为财力所限,所以李鸿章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财力小、军事装备不足。【答案】B5.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答案】B6.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澳大利亚)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B.凡中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C.清政府保证“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在条约中规定,尽力维护列强在华的利益,并且严惩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首祸诸臣”,此时清政府实际上成为了列强侵华的代理人。故选C项。A项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最惠国待遇的条款;B项是鸦片战争后的领事裁判权的条款;D项是《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之一。【答案】Cv7.“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辛丑条约》中列强们严禁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严禁中国人民成立反帝性质的组织等方面的内容才使中华民族抵抗意识“全部丧失”,所以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只能是《辛丑条约》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的条约,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项。【答案】D[同步真题]1.(课标Ⅱ,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