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9世纪的近代改革 第16课 改革永远在路上课时检测夯基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选择题1.邓小平指出:“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之所以出现“徘徊”,主要是因为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推行“左”的路线,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2.1978年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B.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C.使全党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选D。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把人们的思想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纠正“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的错误奠定理论基础,故选D项。3.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俺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解析:选A。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但这种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自1956年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制。4.1984年6—7月,全国夏粮丰收,农民争先恐后卖粮,因粮库不足,出现卖粮难。这表明()A.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析:选B。从材料时间信息以及“粮库不足,出现卖粮难”可知因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长,农民大量出售余粮,这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农村经济获得发展。5.“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B.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C.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D.确定了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解析:选C。邓小平的这段谈话主要是论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6.1983年,国务院发文宣布取消票证。此后,各种票证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票证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材料反映了()A.票证过多不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B.消费卡竞相兴起取代了票证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得到完善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的理解分析能力。各种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这些票证被取消说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7.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D。从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及“摸着石头过河”可知改革者的态度还是谨慎的,因此较晚开放上海,故①正确;中国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疑虑,这是西方所欢迎的,故②错误;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故③错误;因为上海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人们思想还不够开放的情况下,在上海试行一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容易引起人们的反对,使试点难以顺利进行,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8.以下不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是()A.扩大社会主义民主B.健全社会主义法制C.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D.开展村民自治活动解析:选D。本题考查基础知识。A、B、C三项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开展村民自治活动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9.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事件是()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B.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C.农村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村民自治产生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解析:选C。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产生,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故答案为C项。10.中共“十八大”提出“全党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②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中共“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好题目的时间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应当排除,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这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等等。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的事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变动。“解放思想”和“民主”,是这一政治变动的主题词。正由于有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变动,才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新华网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共“十八大”报告请回答:(1)“解放思想”和“民主”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词,在全会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2)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结合材料一概括“大转折”的表现。(3)根据材料二回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是什么。解析第一问要正确答出思想路线的具体内容。后两问答案来自于材料本身,要注意从材料中吸取有效信息。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表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人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材料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见下图)。材料三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材料一中所述观点产生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预示着中国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3)材料三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解析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1978年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以及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先分析材料一的主题信息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心的转移;材料二的主题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三的主题是经济体制改革。审清题意,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1978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转变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教材答疑·名师指津[阅读与思考](教材P122)想一想,市场经济如何能在更大程度上调控资源配置?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的区别在哪里?提示(1)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法制性的特征,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变化,体现竞争原则,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合理调配。(2)区别:宏观调控是利用市场和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来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秩序,以保证社会经济高速、有序地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计划经济则是按照国家统一计划管理国民经济、调配资源的一种经济模式。它是在物资短缺而需求紧迫的严峻形势下建立的,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但这种经济体制存在着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及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在所有制结构上片面强调“一大二公”等问题,在新形势下已经不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了。[自我测评](教材P122)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何历史意义?提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主义原则,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有何经验教训?提示(1)成就: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工业方面,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基本实现小康。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体制,在广大农村推广村民自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范围。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党内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体制、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改革。加强司法工作和廉政建设,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经验教训:在经济改革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腐败分子,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有效制止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党和政府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加强行政监督力度,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同时,处理好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互为依存、互为推动。[活动建议](略)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