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专著选读(教师备用)1.宗教改革爆发的原因16世纪,教会已经完全失去了早期基督教的那种活力,不但不能给人民以安慰和信心,还处处欺压人民,这就使得人民转向“异端”思想以寻求出路。民族国家的兴起和王权的强大,是宗教改革的又一原因。16世纪,英、法、西等国家相继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在许多人心目中,国王的权威已大过了教皇。因此,这些国家的国王都利用宗教改革,来与教皇争夺权力。宗教改革还有另外的原因,1456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法,这成为宗教改革的推动力之一,因为在此之前的欧洲,书籍只能写在羊皮纸上,数量稀少且价格昂贵,教士垄断了文化,也只有他们有机会阅读和解释《圣经》,一般人是没有机会看到《圣经》的。古登堡的印刷术推广后,越来越多的人能读到《圣经》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许多地方与教会的解释有出入,这使得许多人开始怀疑教会的权威。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这不是偶然的。16世纪的德意志四分五裂,为教皇压榨德意志提供了好机会。当时有一句俗谚说“德意志是教皇的奶牛”,这使得德意志对教皇的不满极其强烈。——周巩固《世界文明史》2.基督教的世俗化趋势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路德逐步与罗马教会决裂,因此不得不借助世俗贵族的作用。在理论上,路德肯定了世俗权力的神圣性,强化了国家的作用。在政教关系上,路德做出了更有利于国家的划分,世俗诸侯兼任教会首脑,导致了新教地区国家教会的形成。路德的国家观以“两个王国”与“两种治理”理论为核心,进一步划清了国家的权力范围。路德废除了除洗礼和圣餐礼外的其他五项圣礼,将婚姻等事务都交由世俗权力来管理,打破了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促进了世俗权力的发展。海因里希·伯恩卡姆认为,“路德在社会结构上的影响是造成了一个世俗化的世界。国家、法律和公共生活都拥有了自己的尊严,不再从属于教会法。”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反对通过苦修、善功等行为称义,进而提出了废除修道院的主张,并主张教士也可以结婚。这抛弃了罗马教会对神职人员的禁欲要求,为基督教世界提出了一个更为符合人性的道德关系。——林纯洁《宗教改革与基督教的世俗化》3.宗教改革认同个人价值宗教改革后,新教派别就很多了:路德派、茨温利派、浸礼会派、加尔文派、安立甘派等等。这些教派在教义、礼仪、宗教理论诸方面都有不少差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不承认罗马教廷。这使新教在那个时候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一旦人们否认罗马教廷的精神权威,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上帝直接沟通,那么每一个人就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而对宗教做出自己的解释。这样,基督教仍然存在,对上帝的信仰仍然存在,但是自由思考已经形成了,一百个人读《圣经》就可以产生一百种理解。——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4.宗教改革肯定劳动和财富新教一方面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在打碎禁锢获利冲动的镣铐过程中,入世禁欲主义不仅使这种冲动合法化,更将其视作是上帝的直接意志。只要人们注意保持言行举止的正确得体,道德行为的无可挑剔,以及他们对财富的使用不会引起异议,那么他们可以竭尽全力地去追求经济利益,并且将其视作是一种责任的履行。——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5.宗教改革规划个人理性生活尽管新教的各派别获得恩典的途径因不同的教义而不同,但是恩典不能通过任何神秘的圣礼而获得,也不能通过忏悔的慰藉或是个人的善行而获得。恩典的获得只能通过一种特殊的行为类型加以证明,这完全有别于自然的生活方式。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在个人行为中系统的监督自身蒙恩状态的动机,并因此将禁欲主义渗透进个人行为之中。这种禁欲主义行为,意味着完全依照上帝的意志,对个人的全部生活进行理性的规划,这是每一个可以获得救赎的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这是圣徒身处世俗世界和它的各种制度之中的生活,是在现世中为了永世而进行的行为理性化。——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6.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宗教改革是欧洲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历史事件。它作为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民族国家形成时期世俗政权对僧侣统治的反抗,是世俗君主国反对天主教会一统天下、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民族国家的重要途径。宗教改革家通过对基督教经典的重新解释,抛弃了笼罩在人文主义身上的温情面纱,打出鲜明的反教皇、反教会的旗帜,给统治欧洲一千年的基督教以致命的打击。这样,罗马天主教会在“基督教大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民族教会和一个个享有主权的民族国家。——姜守明《西方文化史》高考导航(教师备用)考查方向角度考情分析宗教改革的背景(1)16世纪德国社会谚语“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表明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2018·江苏卷,15](2)16世纪初,罗马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2015·北京卷,20](1)考查重点:宗教改革的背景和主张。(2)教材补充: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3)新视角考查:①宗教改革中的宗教世俗化倾向;②宗教改革的社会基础。宗教改革家的思想主张(1)英国宗教改革者要求自由阅读《圣经》倡导信仰自由。[2016·海南卷,11](2)“因信称义”的提出摧毁了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2014·海南卷,10]宗教改革思想的社会基础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在其辖区建立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2017·天津卷,3]素养目标(教师备用)[主题立意]宗教改革既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是人文主义在宗教领域的表现,又是一场反封建教会的政治运动,对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学目标](1)充分利用教材的信息,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归纳宗教改革爆发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供课外材料,分析“信仰得救”思想的本质,认识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改革中的表现,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史论结合的能力。(3)联系必修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必修二的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归纳宗教改革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能力,认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时空演进。教材解读史料探究随堂训练1.背景:(1)政治:天主教会统治腐朽,教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权力加强,民族国家兴起。(2)经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3)思想:教会控制和禁锢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促使各国的思想活跃。(4)社会生活:人的一生离不开天主教会。(5)直接原因: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教材解读课前自学释疑解惑人文主义罗马教会2.序幕: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3.主张: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色彩。1517因信称义信仰自由人文主义[教材补充]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1)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2)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价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3)确立“教随国定”的原则。4.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5.意义:(1)宗教改革运动在拉开了序幕。(2)改革后创立的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德国新教1.背景:受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2.著作: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3.主张:(1)信仰得救:主张人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2)先定论: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4.意义:(1)加尔文从角度论证了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2)他的学说为发财致富作辩护,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基督教原理等级观念信仰神学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三、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欧洲宗教改革家用宗教观挑战以为首的宗教权威,促进了西欧社会的。人文主义思想解放教皇[教材补充]宗教改革的影响(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2)新教提倡勤劳节俭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了新教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脱离罗马教廷的民族教会的建立,推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副栏[思维导图]早期人文主义[误区警示](1)加尔文、路德等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都主张虔诚的宗教信仰。(2)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试图建立新的宗教集权统治。[漫画解史]《路德的呼吁》[思维拓展]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认为合理谋利、增加财富能荣耀上帝,这与资本主义现身于经济活动,用财富衡量人的能力和道德是一致的。——财富态度新教不允许消极无为、空耗时间,认为损失时间就是损失为上帝增光的机会,这与资本主义注重效率的观念是相通的。——时间观念新教伦理笃信“自助者天助之”,应努力完成上帝授予的“天职”,这同资本主义对尽职勤奋的劳动者推崇的是一致的。——敬业精神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穿透黑暗的曙光材料一“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发财致富的梦想受到教会轻商思想的严重阻碍。——朱寰《世界中古史》材料二长期被虚置的君主们乘机准备加强了自己的权力,建立巨大的、实质上是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三在中世纪,人类的意识被一层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纱幕笼罩着,一直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布克哈特《人性的复兴》[问题]15、16世纪的欧洲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孕育着怎样的新因素?[解析]材料一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及资产阶级对财富的追求,这与教会禁止人们追求财富的主张相悖。材料二体现民族国家兴起及王权的加强。材料三表明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结论]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政治:资产阶级的形成与民族国家的兴起及王权的强大。思想: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深化拓展]宗教改革的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政治: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3.思想:文艺复兴及近代科学的推动。4.宗教: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5.导火索:1517年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探究主题2宗教改革的内容材料[问题]材料中分别是谁的观点?二者主张有何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天主教会及马丁·路德的观点。天主教会:教徒通过圣礼、苦修并依靠教会获得救赎。马丁·路德:反对烦琐的宗教仪式,信徒依靠信仰《圣经》即可得救。[深化拓展]“因信称义”的实质——否定教皇的权威探究主题3宗教改革的影响材料一宗教改革使人们放弃了中世纪统一教义的愿望,人们的思想由此得到解放,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科学和自由的思想才能成长起来,从而造成理性真正的勃兴,科学和哲学突飞猛进。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对象的理性主义时代在欧洲崛起。材料二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德意志应当停止向教廷纳贡,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材料三新教强调个人理性对《圣经》的理解,使教育的普及成为理性的启蒙,一反中世纪蒙昧主义的教育和对教条的顺从,使欧洲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理性主义的氛围。[问题]据材料指出宗教改革的影响。[解析]材料从思想解放、近代科学发展、民族国家及近代教育发展方面阐释了宗教改革的影响。[结论]政治: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思想:新教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文化:促进了文学艺术和教育的发展。[深化拓展]宗教改革的影响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的世俗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2.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和土地,有利于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