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优化总结[知识体系构建]提示:A.黄河流域B.官吏俸禄制C.均田制D.迁都洛阳E.封建化F.民族交流与融合核心要点归纳单元达标检测卷(三)主题一封建化与民族融合1.封建化(1)封建制形成、确立的过程一般称为封建化过程。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2)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2.民族融合(1)含义: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2)民族融合几种主要形式①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②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③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④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⑤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助于民族融合。对应训练1.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A.均田制B.三长制C.整顿吏治D.汉化政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答案:D主题二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事件项目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不同点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侧重点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侧重于富国强兵相同点结果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对应训练2.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A.国力落后B.实现统一C.地方割据D.民族关系解析:北魏政权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孝文帝改革以前,北魏实行民族歧视的政策,强迫各族人民服役当兵,驱使他们冲锋陷阵,任意杀戮,毫不怜惜,再加上北魏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收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进一步加重了各族人民的负担,所以北魏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再加上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是相同点,故A、B、C三项错误。答案:D主题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进行移风易俗的措施及共同原因1.移风易俗(1)梭伦改革: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将来可以拒绝赡养父亲;倡导节俭;禁止买卖婚姻。(2)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政策。(3)孝文帝改革: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2.共同原因(1)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阻碍社会的变革。(2)移风易俗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对应训练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解析:移风易俗措施的推行,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而非“走向衰落”。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