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素养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2.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特点与结果。3.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全面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粮食短缺,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重、轻、农比例不平衡。(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2.措施农业方面(改革重点)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名师点拨]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2.结果(1)在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2)军备竞赛使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名师点拨]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前期认真改革,后期放慢改革。对赫鲁晓夫的改革遗产有肯定,也有否定。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2.内容(1)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局限(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仍优先发展重工业。(3)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4.结果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名师点拨]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1.用“一三四”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一个对象:斯大林模式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四点措施: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节、实行政治“民主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3.图示法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及其启示。要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理性认识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比较。对比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不同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纠正赫鲁晓夫的混乱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指导思想不同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小修小补(局部改革)对苏联进行根本性改革内容不同侧重农业侧重重工业侧重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随后进行政治改革结果不同造成混乱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导致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解体相同点(1)都是面临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2)都在经济领域进行了调整,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有所改革(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苏联经济改革的总结与反思。(1)根本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教训:改革无成效或偏离方向,都会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经验:改革是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改革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关注民生;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3.启示: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探究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材料二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材料三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分析造成上述不良后果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何特点?(3)根据材料三,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后果:玉米歉收,粮食减产。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2)特点:勃列日涅夫改革虽有触及“斯大林模式”,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居主导地位。(3)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要点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及苏联解体的教训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1)戈尔巴乔夫改革:①重点先是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②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③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他未触及所有制产权关系,法律框架司法制度以及金融市场都未建立完备。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正常的改革应该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否则经济改革的成果会被少数权贵独占,如企业的租赁人、承包人。(2)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他没有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过于急进;同时没有从实现党的民主化开始,而是从社会民主化开始,不是通过改革党,使党更具活力来领导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完成五个重大转型:取消指令式计划经济;从极权主义政治制度转向政治多元化;结束冷战(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放弃苏联在东欧的主导权;苏联解体。2.苏联解体的教训。(1)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它的建立和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以遵循,所以需要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对自身的不断调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3)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4)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探究问题]材料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当时,苏联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他认为,由于科技革命和全球性问题激化,人类已经进入了不同以往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核威胁在增加,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国际化在加强,全球性问题在激化,世界在向一个整体发展。在全球性的核冲突中,不会有胜者。他主张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当作敌人来对待,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退居次要地位等等。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从1988年开始,苏联单方面终止军备竞赛。1990年,苏联与西方签署了欧洲常规裁军条约和新的欧洲宪章。同时这一思想也导致苏联在国际上放弃了应该有的斗争,向西方社会全面无原则的认同。——齐世堂《世界史》思考:(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上台时面对的国内外形势。(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战略”的目的,并分析这一思想的影响。提示:(1)国内外形势:国内经济增长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地位受到日本与联邦德国的挑战;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增长,使其政治地位下降。(2)目的:提高其政治经济地位。影响:有利于国际安全合作与防止战争的发生;导致苏联解体,为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