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素养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措施领域内容特色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4.评价(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名师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1)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直接原因: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兵变。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领域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工业(1)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2)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名师点拨]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实践(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2)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评价(1)功绩。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③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名师点拨]“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不是单单体现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而更主要体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1.图示法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理解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可归纳为“二三四”。要点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项目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政权建立;国内战争;外有帝国主义干涉;物质匮乏内战结束;国际环境改善;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主要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公有制为主,公私并存商业国家垄断贸易市场自由贸易分配平均主义按劳分配特点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②单一公有制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经验对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生产力相适应,是符合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同点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探究问题]材料一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叶书宗、王斯德《也论列宁主义和战时共产主义》材料二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思考:(1)材料一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请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提示:(1)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积极——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含义:“后退一步”指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指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要点二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原因。(1)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4)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2.过程。(1)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国→工业国;机器设备输入国→输出国)。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先后制定了三个五年计划。③强调高速度。④压榨农民,积累资金。(2)推行农业集体化(1927—1937年):建立集体农庄,积累资金发展工业,使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同时,加重农民负担,造成工农业比例失调等不良后果。(3)鼓吹阶级斗争尖锐化,进行大清洗运动(或者开展肃反运动扩大化)。3.内容和特点。(1)内容:①建立计划经济体制。②建立新型工业化模式。(2)特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以行政命令高度集中管理经济。4.影响。(1)积极。①较快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②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发挥过积极作用。(2)消极:存在严重弊端,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①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在计划与市场关系上,片面强调计划指令,忽视市场调节,压制了地方、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③在消费和积累关系上,高积累、低消费;重积累,轻消费。④在产品质量与数量关系上,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产品单调、质量低劣。⑤在速度和效益关系上,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低效益。⑥为追求集体化,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为了积累资金,对农民剥削过度,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5.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与教训。(1)经验。①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教训。①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②必须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③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④坚持可持续发展。⑤必须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⑥必须健全民主与法制。[探究问题]材料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世界历史》杂志《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二思考:(1)根据材料一,“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提示:(1)实行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2)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