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梨园春秋专著选读(教师备用)1.传统戏曲是中国古代独特的礼乐教化方式传统戏曲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还是中国古代独特的礼乐教化方式。民间大众接受经史学说、儒家观点多是通过戏曲。忠臣孝子、义仆勇将、节妇烈女等标准的中国意识均融化在戏曲中,戏曲发挥着经典文案无法比拟的教化作用。传统戏曲低门槛、宽领域的特点,让悠扬铿锵、婉转苍凉的唱词、唱段超越了地域、时空、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将三教九流、三六九等的全体国人拉在了一个平面上,真正实现了儒家“以乐和合”的治国理念。同时,戏曲伶人的举手投足、身架做派无形中传承了古代礼仪的行为方式,成了人们了解古礼、研习古礼的活标本、好老师。历代的统治者都充分认识到了戏曲巨大的教化功能,因此,要求戏曲按照统治阶层的喜好去发展,几乎是历代政府共同的文艺政策。明初,朱元璋高明的把《琵琶记》放在了与《四书》《五经》同样重要的文化地位上。看戏是乡村生活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公共生活方式。人们在同一时空聚集,分享同一事件,体验同一情景,民族信仰和国家核心价值被不断申明和强化,大众的内心被台上的故事和台下的情景一起搅动,教化在这喧闹而和谐的氛围中取得了斐然的成果。与刻板的士大夫说教相比,传统戏曲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吸引着人们。戏曲所承载的核心价值潜移默化地成为民众生活的评判依据和准绳。——常晋波《戏如人生,“唱念做打”皆教化》2.昆曲流行是明末文人雅士讲求细致享受与品味的结果嘉靖万历之后的江南十分繁华。此时,以商品流通为重点的市镇大量出现,白银的流通也剧增,促进了商贸的流通,促使商人集团大量涌现,社会风气崇尚金权,社会风俗变得浮华,世风日下。商业发达的地区,生活方式也转趋消费跟物质享受,影响文化、艺术、娱乐的蓬勃,要求多元多样的创新。这时,文娱活动蓬勃,审美追求达到十分精致的高峰。昆曲是中国在舞台表演这个领域,艺术发展到巅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这个艺术形式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从晚明到乾隆。社会富裕而渐趋奢靡的变化,是否直接导致文化与艺术的流变,当然不是几句话说得清的。但是,因社会风尚的奢靡与物欲崇尚的普遍,造成生活习惯的改变,并因此讲求细致的享受与品味,逐渐成为明末文人雅士的流行风尚,则是不争的事实。昆曲兴起的社会背景,就是嘉靖万历年间社会富裕的环境。江南的文人雅士因富裕而有了闲情逸致,开始专注物欲享受的提升,追求审美品位的精致化。他们对戏曲发生兴趣,甚至投身戏曲创作,填词度曲,浸润在昆曲的柔靡艺术境界之中,通过伶工与演员的实践,结合了群体艺术心灵的追求与内化,才得以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从感官享受转到精神提升的认知体会,为文化与艺术开创了一片新天地。——郑培凯《晚明文化与昆曲盛世》3.中国曲、剧之间的矛盾及其国家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国戏曲起于宋元时期,普遍认为在元代达到了它的第一个成熟鼎盛时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使“曲”“剧”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间离”。文人按曲名填词,艺人乐工合律谱曲,安插宾白及科范动作设计,是辉煌一时的元杂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正是因为这种创作的疏离,才造成了一方面“就文章言之,犹足以当一代文学”,“词采俊拔”(王国维),另一方面“关目之拙劣”“思想之卑陋”“人物之矛盾”(王国维),这样一种元剧非常突出的矛盾形态。元人作曲的成就很高,但曲词创作并没有正式纳入到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文化中。元代统治者并没有把新兴的戏曲文化当做管理文人集团的重要工具。很快,明清的统治者们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作为怀柔汉人士大夫最成功的清前期几代帝王,都不约而同地认同了文人将曲从戏曲文化中提升雅化的愿望。这说明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了高度发达的曲文化与文人已然形成的紧密联系,他们通过国家力量帮助完成了在汉族新兴娱乐文化中文人的崭新定位问题,“曲”由此取得了在戏曲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这个过程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清代康乾盛世两次大规模地修订乐谱的国家行动。——钟鸣《曲与剧:昆曲文化的结与解》4.中国戏曲精神是发展创造的精神,不是僵化的固守传统古典戏曲形态是封建社会中后期戏曲从属官方管理体制而形成,极力奉行诗、乐、歌、舞一体的表演理想……极大地彰显了这一形态的艺术规律。由于官方文人的参与,古典戏曲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文论、剧论)颇为完善。特别是古典戏曲的时代中,目连戏和傩戏是极具宗教特征的独特形态。中国戏曲一直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傩戏是礼乐文化中分衍出的形态,傩礼近乎戏,十世纪以后逐渐地戏剧化,至今仍然以“亦戏亦仪”的演剧特点,发挥着社会礼仪化的作用。近代戏曲是从清代雍正元年废除乐户以后,中国戏曲得到了自由创造,由此呈现出师法古典而多有超越的一类形态。例如它遵守的还是诗乐歌舞为一体的表现形式,但是它的诗多趋向于民间风格的诗;它的乐也变得更加自由;它的舞也可以单独呈现,甚至走向炫技;它的歌也因人而有更多创造。当代戏曲样式是随着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而出现的艺术形态,包括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剧种,以及不断被创造成熟的现代戏,其创作手法在多元的审美娱乐中更加丰富。在少数民族戏剧形态中除了藏戏这类古老的民族戏剧样式外,很多少数民族剧种以浓郁的当代创作方式,不断地拓展并形成各自的剧种个性。——王馗《在史论研究与剧种文化视野中的戏曲评论》高考导航(教师备用)考查方向角度考情分析昆曲流行的原因明朝万历年间到清代,昆曲得到官府、贵族和江南地区“郡邑大夫”的重视,在士大夫中广泛流行,其原因在于昆曲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2018·全国Ⅱ卷,27](1)考查重点:元曲的特征及戏曲功能。(2)教材质疑:昆曲流行与文人雅士的品味关系密切。(3)教材补充:①傩与戏曲的异同;②南戏在温州一带产生的原因。(4)新视角考查:①戏曲与民众的密切关系;②戏曲的功能与传播过程中的科技因素。元曲的特征(1)根据清代黄周星对元曲“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的评论,反映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2018·江苏卷,4](2)通过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的不同样式,考查元杂剧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这一特征。[2017·海南卷,5]戏曲的功能及价值通过京剧中比较程式化的脸谱图案,说明京剧脸谱固化大众的历史认知。[2013·全国Ⅱ卷,28]素养目标(教师备用)[主题立意]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教学目标](1)通过教材,使学生知道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演变的史实,培养学生时空观念。(2)通过教材及史料,使学生明白戏曲的发展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息息相关,反过来,通过戏曲发展史探寻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这一学科素养。(3)通过教材及史料,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教材解读史料探究随堂训练一、戏曲的起源1.原始时代: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蕴涵着戏曲的萌芽。2.春秋战国以后: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3.唐代:(1)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2)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傩教材解读课前自学释疑解惑梨园4.宋代——“南戏”:(1)背景: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壮大。②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③吸取前代优秀成果。(2)形成: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温州自身文化基础)(3)特点: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瓦舍二、元杂剧与昆曲1.元杂剧(1)背景:①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市民阶层壮大。②元代多年不举行科举,文人地位低下,仕途无望碰壁的文人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③吸取前代艺术精华。(2)特点:①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③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的更替。(3)地位:①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②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4)代表:奠基者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的《西厢记》。2.昆曲(1)兴起与发展:兴起于江南昆山,明中叶到清中期,是其鼎盛时期。(2)特点:①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②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③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④熔于一炉。关汉卿王实甫诗、乐、歌、舞、戏(3)地位:①明中后期,发展成全国性剧种。②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影响深远,被誉为“”。三、“国粹”京剧1.背景:(1)外因: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四方艺人荟萃一堂,争奇斗艳。(2)内因:清乾隆年间,进京献艺。2.形成:徽班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吸取了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考究。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百戏之祖四大徽班湖北汉调京剧3.特点:艺术程式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表演艺术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艺术手段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渲染气氛用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4.影响: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副栏[名词解释]“梨园”:创立于唐代,是唐代音乐机构之一,是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在长安光化门外禁苑中。后来,沿用梨园为戏院或戏曲界的别称。[知识扩充]1.南戏为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影响颇大。2.元朝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与元杂剧元代知识分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文学艺术水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时空坐标][知识扩充]脸谱颜色的含义A.红:忠勇正直。B.紫:刚正威严。C.白:一种是用于童颜鹤发的英雄、将官,一种是奸凶武人;再一种是刚愎成性。D.黑:铁面无私,性情猛直。E.金银或杂色:显示神仙面现金光,鬼怪的青面獠牙。F.黄:人物之骁勇暴躁。G.蓝:人物之刚强阴险。H.绿:人物之勇猛、莽撞。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戏剧的发展及社会功能材料一梨园演戏,高宗(乾隆)南巡时为最盛,而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材料二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材料三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问题](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戏曲发展的推动力量。(2)材料一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解析]材料一反映了戏曲发展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材料二体现了商业发展、城市繁荣、戏曲随之繁荣,戏曲具有休闲娱乐功能,材料三反映出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结论](1)官府的支持,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2)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深化拓展]影响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1.宗教因素: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一些带有巫术色彩的活动,后来在国家祭祀和礼仪活动中也采用类似的形式。2.政治因素:戏曲的传播在很多情况下与政治密切相关。3.经济因素: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4.文化因素:(1)知识群体队伍的壮大。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民间艺人,无论是古代戏曲的创造者,还是表演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贡献,戏曲艺术才得以发展成熟。(2)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南戏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的成分,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探究主题2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趋势及其依据材料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的演进时期戏曲之代表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