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9章 中国戊戌变法 第1节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课件 北师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第一节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1.重点:维新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过程。2.难点:分析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实质及作用。自主预习探新知知识点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1.政治上: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列强各国索取租借地,划分“”,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列强向清政府强加政治借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等形式,不断增加输出,进行经济掠夺。资本势力范围投资设厂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原因①列强的侵略分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②甲午战争后,爱国的民族工商界人士发出了“”的呼声。③清政府放松了对设厂的限制。(2)结果:民族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自给自足实业救国民间3.思想上:维新思想成熟。(1)早期维新思想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2)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和《》,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孔子改制考[深度点拨]民族资产阶级的时代要求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知识点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开始:1895年“”。2.发展(1)创办报刊①1895年北京的《》。②上海的《强学报》和《》。③湖南的《湘报》。④在天津,译述《天演论》。严复公车上书万国公报时务报(2)设立学会①北京和上海的。②的南学会。湖南强学会[深度点拨]公车上书的意义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知识点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1.双方:维新派与守旧派。2.内容(1)该不该进行维新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改革和提倡西学。科举制度议院3.实质:是新兴的政治力量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在思想上的交锋。4.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从而推动着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资产阶级合作探究攻重难探究点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史料解读史料一《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赞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抓住“1898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等信息对史料一进行理解。史料二《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赔款”“借外债”等是主要信息。[史料应用](1)谢赞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提示】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史料二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提示】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和大借外债。表现: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2)思想渊源:19世纪七八十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他们要求抵抗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5)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6)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已成为19世纪末的时代要求。2.维新派的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讲练测评重落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思路分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等信息进行归纳判断。第二小问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大批现职官员”“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从4月14日……到5月8日才结束”“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1.19世纪末,清政府危机加深的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B.清政府卖官鬻爵C.各地严重的洪涝灾害D.债务剧增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自然灾害与外来侵略相比,显然是次要的,排除C项;B项只是政治腐败的一方面;D项是清政府为了缴付对日巨额赔款的后果。]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B.造就了新兴的阶级力量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而无产阶级则在此后又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3.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B.强学会成立C.创办《万国公报》D.康有为上书光绪帝A[1895年4月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19世纪末,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核心问题是()A.要不要提倡西学B.要不要改革科举制度C.该不该维新变法D.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维新派的核心主张是进行政治改革,故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核心是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材料二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吴汝纶《天演论·序》材料三图一《孔子改制考》封面图二北京强学会旧址图三《时务报》(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的异同。(2)结合材料三中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君臣一伦”及“黑暗”、材料二中的“天不可独任”等关键信息就容易回答。第(2)问由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答案](1)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2)方式: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著书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还有上书、办学堂、讲学等方式。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