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过渡时期(1)措施: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事业。(2)方针:确立教育要为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3)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人民教育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辩]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制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是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决策,为创建社会主义教育拉开了序幕。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的学校教育制度。(3)成就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和的建设人才。劳动后备军德才兼备[联]1949~1966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教育方针政策;建立起各类学校,培养人才。半工半读智育二、动乱中的教育1.原因:“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2.表现(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1966年夏,被废止。(3)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大学教育水平下降。3.影响(1)“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2)整个民族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高考制度工农兵学员文化素质[补]改革教育……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三、教育的复兴1.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2.措施20世纪70年代末①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年的,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②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尊师重教高考制度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①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②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③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④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①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②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③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④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⑤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3.成就(1)一批重点高校和迅速发展壮大。(2)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和扫除青壮年文盲。重点实验室九年义务教育[拓](1)“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础。(2)“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基会发起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穷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主题(一)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史料实证]材料一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大的提高。——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解读]材料一中,邓小平强调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础;一定要优先发展教育,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材料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1999年6月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读]材料二中,江泽民强调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且能够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材料三科教兴国,是指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促进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就,发展了社会生产生力,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系统认知]1.从世界历史看: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民族前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联邦德国的迅速崛起与重视人才和教育是分不开的。2.从世界形势看: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3.从中国国内形势看(1)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劳动力的素质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重视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全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质量的提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培养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加快我国迈入世界强国行列的进程。主题(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史料实证]材料一邓小平同志在教育领域提出一系列极具开拓性的改革思想,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解读]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并培养“四有新人”。这主要是基于中国未来的建设和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把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的。现代化教育材料二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四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不断向深层推进,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1995年5月,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思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教育这一“百年大计”,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提示]恢复高考,提出“三个面向”,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等。[系统认知]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明确了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4.改革开放的推进,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5.制定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解析: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体现出建国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A项正确。答案:A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际上采取的是“城市教育靠国家、农村教育靠集体”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这一状况()A.与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状况相适应B.体现了追求城乡公平的教育政策C.是“左”倾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D.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育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城市教育靠国家、农村教育靠集体”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与当时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状况相适应,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D两项与史实不符。答案:A3.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是()A.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C.“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已实施D.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基本普及解析: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才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信息“1957年”“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可知,这一“方针”提出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之后,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故B项正确;“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是1995年邓小平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题组二动乱中的教育4.1969年以后几年里,我国许多地方的小学开设政治、语文、算术、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中学开设毛泽东思想教育、农业基础、工业基础、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学生劳动和参加政治活动占用大量时间,文化课学习所占用时间不足60%。这种做法()A.促进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B.锻炼了学生能力,值得继承C.是对文革时期文化专制的抵制D.造成中小学生文化水平的下降解析:学生劳动和参加政治活动占用大量时间,文化课学习所占用时间不足60%,可以得出这种做法造成中小学生文化水平的下降,故D项正确。答案:D5.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解析:1977年恢复高考,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素质不高,故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体现了阶级斗争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教育执行“左”倾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题组三教育的复兴6.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革”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解析: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出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出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答案:C7.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B.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C.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解析:1985年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践行了1983年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方针,故B项正确。答案:B8.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表现在()A.开展识字教育B.恢复高考制度C.提出“三个面向”的方针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A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B项发生于1977年,C项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排除A、B、C三项;D项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D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