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从史料实证角度把握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情况。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影响。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苏联的经济改革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自主预习探新知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弊端日益显露。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产量低。②片面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重工业“斯大林模式”2.措施农业方面(改革重点)(1)取消农产品的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的自主权(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国营农场义务交售工业方面(1)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2)给部分权利(3)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斯大林模式”企业物质利益[特别提醒]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没有结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于求成;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等。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在企业管理方面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②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③运用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有关的工业部门。集中领导自主权经济军事2.结果(1)苏联的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军事实力[误区警示]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距离。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成效不大。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1)重点是用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__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减少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或建立家庭农场。经济管理市场指令性租赁制2.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政治[轻巧识记]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一个对象:“斯大林模式”。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四点措施: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节、实行政治“民主化”。合作探究攻重难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史料一(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①。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②。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③。——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解读]①②③处共同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脱离实际,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思考]根据史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提示】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④。第二阶段……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⑤……第三阶段……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⑥。[解读]④⑤⑥处说明苏联的经济不断滑坡。[思考]根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示】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史料三“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⑦。”——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解读]⑦处信息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改革的失败。[思考]史料三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提示】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的情况下转向了政治改革,但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项目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异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异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①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和配套措施而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突破原有体制、个人专断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当堂达标固双基1.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D[从示意图中可看出,1953年—1964年,苏联拖拉机、谷物收割机、卡车及对农庄长期贷款等数据有较大增长,表明这一时期苏联农业有所发展,这应归功于当时赫鲁晓夫的改革,故选D项;新经济政策推行于20世纪20年代,与示意图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B、C两项在题干与示意图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2.某同学在书店看到一本《赫鲁晓夫下台内幕》,如果你是该书的推销员,用一句话概括当年赫鲁晓夫下台的直接原因,应是()A.专断的作风在党内引起了严重不满B.玉米运动的失败引起了农民的广泛不满C.批判斯大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反感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A[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律。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他的这种专断的作风是其下台的直接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3.俄罗斯民调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理由最可能是()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光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维持了超级大国的地位,故B项正确;苏联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善,故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D项是指赫鲁晓夫改革。]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D[勃列日涅夫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故选D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A、C两项;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排除。]5.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相继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D[A、C两项分别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B项与两者皆不符,故选D项。]6.关于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对“斯大林模式”有所突破C.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功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A、C、D三项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均不相符,这次改革较大地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故选B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改革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答案](1)积极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基本态度:持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回到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去了。Thankyoufor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