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情境导入茅盾《子夜》节选: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请思考: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预习提示【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重点难点:1.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背景(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__________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西方文化2.概况(1)物质生活①衣着: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___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②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西餐馆,__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住房:__________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中山装吃西餐西方建筑(2)风俗习惯①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__________的影响。②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_________”“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③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__________的色彩。④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⑥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民主思潮断发易服反清革命简约文明【思考探究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同时封建统治较为薄弱。(3)这些地方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庭、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崇尚自由。1.新中国成立后(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3)物质生活: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4)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__________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票证2.改革开放以后(1)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2)衣着: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__________,从单一款式走向__________。(3)饮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______________”。五彩缤纷多样化菜篮子工程(4)住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5)休闲:改革开放以来,_____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习俗: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安居工程休闲娱乐【思考探究2】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材料一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近代服饰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材料三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什么主张?有哪些理由?(3)根据材料三回答当时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什么变化?【参考答案】(1)社会现象:中西服饰并行。观点: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2)主张:断发易服,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理由:传统服饰与发式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3)变化:受西方文明的冲击,人们的婚俗观念发生了改变。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过程中既存在着新旧冲突,又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2018·江苏单科)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飞机,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人力车、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答案】D材料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二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1)从材料一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2)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参考答案】(1)转变:从贫穷到富裕(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原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2)原因: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原因1.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秩序安定,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2.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进步。这是推动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3.国家政策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4.近代社会生活巨变的延续: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在城乡普遍发生,而且更深刻更彻底。5.受国际环境影响: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社会受到很大冲击。(2018·海南单科)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解析】材料反映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答案】B1.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西方建筑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2.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3.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5.改革开放以后,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