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4章 “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节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亚洲觉醒”的先驱第一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学方案设计(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1916年9月15日,即当年农历8月18日,孙中山视察绍兴、普陀后,旋即抵达海宁县盐官镇观看钱塘潮。面对潮如壁立、奔腾而至的钱塘大潮,他用睿智的双眼扫视着前方,感慨万千,发出了“当今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著名论断。志趣高远,振聋发聩!孙中山先生在其一生的革命实践中,是怎样体现这一思想的?他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可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本课的学习。●教法案例本节课教材通过六个框目讲述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光辉的一生。关于孙中山的知识,在必修模块上已经多次涉及,而且与之相关的故事、电影、电视等材料也很多。因此,学生对此并不陌生,鉴于这种实际,建议教师在讲授时采取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点拨并板书关键点的办法来推动授课。第一目“求学行医转向革命”。本目主要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开始转向革命的历程。主要把握三个关键点:(1)求学:出身农家,勤奋好学,少有壮志。(2)行医:孙中山的行医过程也是其进行爱国活动的过程。(3)革命:上书遭拒,看清了清政府的本质,转向革命。第二目“创立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本目学生虽然比较熟悉,但仍应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点拨的关键点是:(1)创立同盟会。①背景:革命呼声高涨。②时间:1905年夏。③地点:日本东京。④领导: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任执行部庶务。④性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⑤意义: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有了领导核心,民主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⑥纲领:“十六字纲领”。(2)三民主义:①地位:同盟会的纲领。②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③意义: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④局限: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土地革命的要求不彻底。关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论战:通过与改良派的论战,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为革命实践做好了舆论准备。(2)革命:前八次革命特别是黄花岗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也使革命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获得了胜利。(3)就职: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清帝退位。(4)立法: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5)解职:孙中山的被迫辞职,说明了当时反民主力量的强大;也说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向独立民主的道路;还说明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既具有革命性还具有很大的妥协性。(6)意义。关于第四目“为捍卫民主共和制而斗争”一目,建议教师制作下列表格,让学生阅读教材后自主填写,教师点拨,从而形成一些深刻的认识:运动名称针对对象运动结果历史结论“二次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关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背景:孙中山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其个人的革命经历及其与时俱进的精神;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2)制定过程:国民党“一大”。(3)内容。此处着重把握新三民主义和三民主义相比增加的新内容。建议通过下列表格呈现:运动名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认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关于“奋斗到最后一息”的教学,教师把握两个关键点:(1)扶病北上。孙中山先生为实现全国的和平统一,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抱病北上,体现了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者的伟大胸襟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心。(2)溘然长逝。弥留之际的孙中山挂念的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和平”“奋斗”事业,体现了一代伟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与复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1.孙中山缔造共和、维护共和的主要史实,孙中山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怀(重点)2.正确认识孙中山对中国革命与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知识点一求学行医转向革命1.青年时,孙中山曾毕业于香港雅丽氏医院西医书院,之后,他边行医,边进行爱国活动。2.1894年,转向革命,在建立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团体——,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的革命纲领。檀香山兴中会合众政府知识点二创立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1.1905年8月,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成立。2.三民主义(1)提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2)性质:比较完整的纲领。东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含义民族主义以手段推翻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推翻帝制,建立民生主义平均地权(4)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高潮的到来。(5)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没把整个封建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的要求也不彻底。知识点二创立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革命帝国主义土地革命知识点三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背景(1)舆论准备:革命派与论战。(2)武装斗争①黄花岗之役:发生于1911年4月27日,成为的先导。②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各省响应。改良派辛亥革命2.民国建立(1)标志:1912年,孙中山在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2)措施①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自由民主观念传播的法令。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结果:窃取革命果实。知识点三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袁世凯3.评价辛亥革命(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①推翻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知识点三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反帝反封建封建君主知识点四为捍卫民主共和制而斗争1.“二次革命”(1)原因: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上台,制造了“案”。(2)经过:1913年,孙中山号召反袁,掀起“二次革命”。(3)结果:“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组建,继续领导反袁斗争。宋教仁武力中华革命党2.护法运动(1)第一次护法运动①原因:护国运动胜利后,北洋军阀集团仍掌握政权。段祺瑞拒绝恢复《》和国会等。②经过:孙中山奋起倡导护法运动,捍卫共和国的象征——《》。③结果:1918年,因为受桂系军阀的排挤,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知识点四为捍卫民主共和制而斗争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年,孙中山重返广州,继而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掀起第二次护法运动。此后,广东军阀阴谋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退居上海,护法运动再次失败。知识点四为捍卫民主共和制而斗争陈炯明知识点五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与奋斗到最后一息1.三大政策(1)背景①“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先后失败。②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③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2)确定——中国国民党“一大”①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②内容a.确定联俄、联共、三大政策。b.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党纲、党章。c.把旧三民主义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d.核心内容是改组。知识点五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与奋斗到最后一息扶助农工国民党2.伟人长逝(1)背景:为实现全国的,孙中山抱病北上。(2)时间:1925年3月12日。知识点五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与奋斗到最后一息和平统一合作探究攻重难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最伟大的功绩)。4.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顺应历史潮流,改组国民党,制定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孙中山的历史功绩C[从时间上排除A项;从“创举”的角度排除B项,因为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王朝被推翻的事件;从“变局”的角度排除D项(“变局”的含义是政局变动)。]1.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从“医人”到“医国”(1)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式教育的影响;国外生活求学经历。(2)1894年,孙中山整理了他20多年的中西教育所获,针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向李鸿章提出了他的救国强国理论,企图改良社会,实现了从“治病救人”到“救国救民”的转变。孙中山一生的三次转变2.从“改良”到“革命”(1)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2)投身革命事业: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1905年创建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1)原因: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中国共产党的帮助。(2)国共合作的实现。(3)合作基础: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新三民主义。2.民国初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为捍卫阶级利益,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A.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运动兴起C.国民党为反对袁世凯专制发动二次革命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北伐战争开始C[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同盟会而不是兴中会;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民主革命运动兴起,而非同盟会这个革命政党的建立;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标志着大革命的兴起,而不是北伐战争开始。所以答案为C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材料二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请回答:(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思路分析】考查角度孙中山的伟大转变材料解读材料一强调中国当学习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强化与苏俄的邻近关系。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意在说明国民党“联俄”政策的原因: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可以帮助中国革命解答思路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材料一只是从地理位置方面强调中俄关系。材料二中“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说明孙中山认识到有必要联俄,结合材料概括即可。第(2)问要求评价孙中山的观点,切忌只回答“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评价要从两方面来回答,注意不要忽视观点的局限性【尝试解答】(1)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