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思想特征和阶级本质,认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意义。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4.从比较角度综合辨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对立与统一。自主预习探新知一、孟子、荀子与儒家代表孟子荀子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儒家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2)人性论:主张(3)义利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1)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2)人性论:主张“”(3)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并施仁政人性本善说性恶论礼法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墨子与墨家1.地位: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学派创始人。墨家2.主要学说:主张“”“非攻”,而“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提倡“”,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3.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受重视。兼爱尚力手工业者三、庄子与道家1.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2.主要学说(1)哲学思想:提出“”的观点,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2)个人修养论:“”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道家齐物逍遥四、韩非与法家1.地位: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2.主张(1)政治观:主张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法、术、势3.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五、孙膑与兵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孙膑与兵家:孙膑,其思想主要受《孙子兵法》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中央集权政治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家学说构成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道德准则哲学基础法家思想合作探究攻重难史料①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的是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②王官之学衰落代表的是旧学术的退场,私学兴起则包含着新学术的酝酿,私学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解读]史料属于后世史学专著,主要说明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①说明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②“王官之学”指周代贵族等级社会中的主流学术文化。[思考]史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提示】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学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崛起。大变革的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各学派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了一个平台。(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史料一①王如施仁政于民,②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诸子百家的观点史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③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荀况《荀子·性恶》史料三④为治者有众而舍寡,故⑤不务德而务法。——《韩非》[解读](1)史料一为文献史料,主要叙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①表明治国理念是“仁政”。②具体而言就是让农民得到土地,无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2)史料二为文献史料,主要论述了荀子对人性的看待。③表明荀子主张人性恶,主张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3)史料三为文献史料,主要论述了韩非的政治主张。④指治理天下的人,着重于管好大众,而不拘泥于小部分特殊的人。⑤“不务德而务法”典型地代表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对孔子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提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与民本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2)根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的不同点,指出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提示】人性观: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政治主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3)史料三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史料四主张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主张:加强君权,以法治国。原因:其主张符合当时诸侯国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1.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应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感;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2.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1)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墨子主张的“兼爱”“非攻”,对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2)庄子的天命观主张顺应自然,这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借鉴意义。(3)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非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的观点对今天的“与时俱进”思想有借鉴意义。(4)韩非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的“依法治国”有借鉴作用。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相互关系1.思想特点(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宜用重典,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2.相互关系(1)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法家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2)三者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堂达标固双基3214561.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礼治B.无为而治C.仁政D.兼爱321456C[题干中材料大意是:年老的男人没有妻子的叫“鳏”(鳏夫),年老的女人没有丈夫的叫“寡”(寡妇),年老而没有子女的叫“独”,幼年死去父亲的叫“孤”(孤儿)。这四种人是最为困苦的,而文王常体恤他们。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3214562.“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A.重视礼仪教化B.主张礼法并施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为政以德B[从材料“明礼仪”“重刑罚”可知荀子主张把礼仪和法律同时用于对国家的治理。故B项说法最为全面。]3214563.春秋战国时期世道衰微,孔子因此提出了“礼”的思想,孟子更为“礼”寻到了颇为深刻的人性依据。这个依据是()A.民贵君轻B.人性本善C.重义轻利D.浩然之气B[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人性本善,这是孟子主张仁政的人性依据。A、C、D三项虽然是孟子的主张,但与题意不符。]3214564.“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321456B[材料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的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这反映的本质是要无等级差别地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3214565.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批驳、非难其他派别的同时标新立异,各执一说。如有一家主张“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此文中被批驳的、归属的派别分别是()A.儒家——墨家B.儒家——法家C.法家——道家D.道家——墨家B[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远仁义”“服之以法”,表明此派别为法家,被批驳的派别为儒家,故选B项。]321456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一庄子图二荀子图三墨子图四韩非(1)图中人物分别是“百家争鸣”中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2)各个流派的核心主张分别是什么?(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21456解析:第(1)问,由图片文字提示判断其所属派别。第(2)问,可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关键是注意“核心主张”。第(3)问,可根据教材知识,归纳“百家争鸣”的性质及意义。321456答案:(1)道家;儒家;墨家;法家。(2)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仁政”,以德治民;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法家主张社会变革和法治。(3)“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