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知识点判断课前预习抓双基课后提能再巩固课堂达标点对点课前预习抓双基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_____、山西、_____和龙门碣石以北。山东江南2.各经济区的基本特征(1)山东、山西: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_____的地位。(2)江南:西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_______或半农半牧区。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3.中国古代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呈现出_______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重心畜牧区多样性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南迁高潮_____之际,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人口纷纷南迁。2.第二次南迁高潮_____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口大量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3.第三次南迁高潮_____之际,靖康之变造成北方动荡,中原人口大举南迁。两晋唐朝两宋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_________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_____。(3)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生产工具稳定2.过程(1)初步开发:经过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__________、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样的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2)加速发展: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3)超过北方: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朝都城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__________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稻麦兼种南强于北3.影响(1)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_____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2)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_______日益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_______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文化多样性不平衡1.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江北四大经济区。()2.两晋之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的第一次南迁高潮。()3.北方战乱是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4.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5.经济重心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课堂达标点对点知识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司马迁所说的山东、山西经济区,其地理范围主要是指()A.今山东省和山西省B.黄河流域C.江淮地区D.华北地区解析:山东、山西是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其地理范围主要是指黄河流域,B项正确。答案:B2.战国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农业中心,其主要原因不包括()A.自然条件优越,便于发展农业生产B.统治者的重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C.水利设施的兴修与完善D.关中地区社会稳定,没有战乱发生解析:关中指的是函谷关以西地区,该地区在战国秦汉时期也曾历经战乱,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D知识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3.西晋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其主要原因是()A.少数民族内迁中原B.汉族统治阶级内乱C.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D.南方自然条件诱人解析:西晋王朝爆发八王之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B项正确。答案:B4.唐人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表明()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题中的意思是说北人为逃避“胡”带来的战乱到南方去。家乡的方言还很熟练。材料反映了北人南迁的原因和民族融合的状况,故选B。答案:B5.据记载,南宋都城临安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驴子灯。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方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材料表明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①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③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④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A.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由于北人南迁带来了南方风俗习惯的变化,说明了北人南迁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①③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选D。答案:D6.下面是嘉峪关魏晋鲜卑贵族墓出土的反映鲜卑族日常生活的壁画《采桑图》和《制陶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贵族生活奢侈豪华B.佛教传入影响壁画风格C.河西走廊商贸繁荣D.北方少数民族逐渐汉化解析:鲜卑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主要以游牧为主,蚕桑图和制陶图说明当时鲜卑族开始了纺织和制陶的手工业生产,这主要是受中原手工业的影响,体现出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D项正确;贵族生活奢侈材料无从体现,A项错误;画面不是佛教题材,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商业繁荣的信息,C项错误。答案:D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7.《隋书·地理志》记载,全国有郡190,县1255,户8907546,口46019956。若按九州划分,则扬州虽只占州数九分之一,但却拥有郡44,县312,户932033,以致扬州一州在全国郡数上占23.16%,在县数上占24.86%,在户数上占10.46%。这表明()A.扬州成为政治和商业中心B.南方人口数量已超过北方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D.扬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解析:隋朝时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A项错误;只有扬州在户数上占全国的10.46%不能证明南方人口数量超过北方,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C项错误;从材料中扬州的郡县数和户数比重可知扬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答案:D8.观察下表,表中的数据反映出宋代()宋政府全国岁入统计表(单位:贯)岁入数真宗天禧末3600余万仁宗嘉祐年间3680余万北宋神宗熙宁年间5060余万南宋宁宗时6000余万A.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B.封建剥削不断加重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D.人口总数不断增加解析: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其税收竟能达到6000余万,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答案:A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关中之民,好稼穑……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汉书》“漕转关东粟以维中都官。”——《史记》(注释:西汉中央政府每年要从山东运大量粮食到京师,支付官吏的俸禄和供应官奴的口粮)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1)据材料一分析,黄河流域经济在当时处于什么地位?(2)材料二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3)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答案:(1)黄河流域经济处于重心地位。(2)宋代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3)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