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纲要求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本课导读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取代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统治者实行均田制,抑制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兼并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斗争,宋以后农民跟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租佃关系逐渐普遍,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逐步提高,社会在不断前进,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课前预习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井田制①出现: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②特点: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____①____,“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③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____②____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土地私有制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②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③影响: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统治者常采取“____③____”“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3)均田制①时间:公元485年,北魏。②原因:____④____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③目的: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____⑤____。④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____⑥____。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负担徭役和兵役。思考感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唐朝后期与宋代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后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私有制被改造为公有制。二、租佃经营1.原因: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2.产生: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了。3.发展:北宋时期,租佃经营有了较大发展。4.普及:明清时期,随着____①____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图解识记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答案一①国家公有②税制③均田④土地兼并⑤自耕农经济⑥买卖二①土地私有制重难点阐释1.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1)演变: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到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再到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历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问题一直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重要问题。(2)规律:①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②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是铁器、牛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③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特点a.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b.广大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d.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2.我国古代租佃关系出现的原因、演变历程及其产生的影响(1)租佃关系出现的原因:它是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2)演变历程①战国时期已产生了通过租佃方式进行的土地经营。汉代租佃经营的现象已比较普遍。②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以实物地租为主要地租形态。③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立,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3)影响①虽然在租佃模式下,地主和佃农依然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但是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减弱,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②契约纳租方式的确立,提高了佃农的生产自主权,佃农可以自由选择雇主和支配产品,能与市场发生更多联系,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典型例题解析【例1】(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一家有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亩-130亩占74.1%,比重较大,这部分应该是自耕农,所以答案选择A项。通过对材料数据的分析土地所占的比例比较小,所以不能得出B项的结论。唐朝后期均田制破坏严重,此时不存在均田制破坏严重,故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答案】A【例2】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答案】C【例3】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宋代租佃制比较普遍,地主和佃农签订一年或几年的租佃契约,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其主要原因有: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更高;宋朝政权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把唐以前打击、抑制兼并的政策改变为“不抑兼并”和保护地主阶级土地私有权的政策,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也就是说,宋代的土地政策有重大调整。据此可见,A可排除,B正确。坊市制度崩溃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带来城市的经济功能更强,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更强,失地农民可以进入城市择业的空间更大了。农村租佃制发展与城市坊市制崩溃基本上是两条线,不构成大的因果关系,如果说有因果关系,那也是失地农民进城可能加速坊市制度的崩溃,租佃制发展与坊市制度崩溃的共同原因是宋代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C可排除。租佃制发展较快,不是政府管理失控的结果,而是政府管理政策调整的结果,除了土地政策的调整,对租佃制也进行了规范,宋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佃户欠租,官府要以强力帮助地主索取,D可排除。【答案】B【例4】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A选项,中央集权在宋代是加强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程度,中国各朝代一代更比一代强(不包括朝代更迭时期)。B选项,中国自古以来的农耕经济所带来的是安土重迁的思想,流民一般是被政府压制,同时被民间唾弃的。失去土地的自耕农,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流亡,而是选择从自耕农变成佃农。中国的流民问题的特点是,受缓慢发展的土地兼并的影响较小,受天灾的影响最大。因此流民往往在历史记载中是一瞬间就“揭竿而起”“啸聚山林”的。C选项表述不符史实。【答案】D课文问题解答课中思考题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答案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与思考指导“租佃农民”与“佣耕”农民的主要不同点:一是佃户与田主带有一定的主仆关系,而“佣耕”农民和雇主基本上是平等的;二是佃农在法律上与田庄具有一定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而“佣耕”农民在法律上属于自由的人。这种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会反过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自我测评解答1.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2.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贵族之间争夺田地的现象也频繁发生。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的私有权。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了全面的肯定。3.由名义上国家公有实为贵族占有的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包括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等。4.产生发展过程: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影响:佃农承受地主地租剥削,对地主和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拥有较多自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利于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