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课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注]“三教合一”(1)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相互融合而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2.表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儒学吸收佛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③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又“尊道”。(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3)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②儒学大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道教贵儒三教合一韩愈二、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佛道思想[注]理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融合佛、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哲学化阶段的儒学就是“理学”。二程朱熹哲学观(核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理之源在于天理伦理观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天理就是,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提出心性论,强调“”认识论提出“”的认识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天理伦理道德三纲五常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2.思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补]程朱理学四个特点(1)吸收佛道思想,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以哲学思维考察人伦物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3)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4)对儒家学说有集大成的作用。3.影响(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的思想。(2)朱熹编著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学派。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朱子学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1)哲学观: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万物都在心中。(2)认识论: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就可以得到天理。[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了心是万物的本原。反省内心心2.明朝:王阳明(1)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3)主张①哲学观:宣扬“心外无物”“”。②认识论:提出“”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心外无理致良知3.影响(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联]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英雄气节的诗句,流芳百世,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伦理道德主题(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史料实证]材料一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解读]材料一表明,朱熹与陆九渊在探求理的途径上产生分歧。朱熹主张“先观后悟”,即“”;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即“内心反省”。格物致知材料二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陆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思考]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二者有本质区别吗?[提示]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系统认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体验方法“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同点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①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欲求②重视主观意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主题(二)宋明理学的影响[史料实证]材料一明年(隆兴六年)夏,大旱,(朱熹)上疏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十五年奏:“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宋史·朱熹传》[解读]材料一中朱熹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即要求统治者和“正心术”,天子要做到“存天理,”。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体恤百姓灭人欲材料二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解读]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宋明理学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因为它引导人们关注,并有利于培养人的。现实生活气节品德材料三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考]根据材料三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提示]可取: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不可取: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系统认知]1.消极(1)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宋明理学还存在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等观念。2.积极(1)具有和谐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2)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3)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4)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三教合一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被社会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的信息“亲”“义”“和”“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答案:D2.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B.儒学出现危机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道教的发展解析:从“亦官亦隐”“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援佛入儒”可知,唐朝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答案:C题组二程朱理学3.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为万物”。可见,朱熹认为()A.理就是太极的阴阳变化B.富于变化的气推动理的形成C.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气D.气后于理产生,且是不变的解析:根据材料“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可知太极由阴阳构成,不断变化形成五行万物,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理包含阴阳二气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理学主张理是天地万物本原,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动底是阳,静底是阴”,阴阳变化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4.《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其要说明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无非这理”说明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天理,体现着天理,故C项正确。答案:C5.仁宗、孝宗、理宗在宋代第一次成为皇帝的庙号,这表明()A.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增强B.以孝治国开始成为官方意识C.庙号制度源于北宋南宋时期D.儒学在宋代战胜了佛道挑战解析:仁、孝、理是理学提倡的重要的价值观,其成为皇帝庙号,可见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加强,故A项正确。答案:A题组三陆王心学6.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在此,王阳明()A.向往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B.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学说C.主张“致良知”是“天下之公道”D.强调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解析:通过材料“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可知他反对迷信孔子和朱子,故D项正确。答案:D7.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其“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解析:“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须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故排除。答案:B8.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B.挽救封建统治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解析: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王阳明生活于明朝中后期,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其思想本质意图是挽救封建统治。故选B项。答案:B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