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人口与环境本章小结构建网络构建全章专题总结专题一各类人口统计图表判定1.人口增长模式图的判读(1)判读依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判断方法①看“三率”的数值A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都很高且波动大,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有时出现负增长。总体表现为“高高低”的特点,属于“高—高—低”原始型。B阶段: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数量呈缓慢“增长”趋势,总体表现为“高高低”的特点,属于模式中的传统型。C阶段: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到较低水平,出生率也出现下降,但总体水平仍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总体表现为“高低高”的特点,属于“高—低—高”模式。D阶段:出生率逐渐降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进一步缩小,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总体表现为“低低低”的特点,属于“低—低—低”模式。②分析变化的原因C阶段死亡率迅速下降的原因: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D阶段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原因:人们各方面意识的提高和一些新观念的产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加上政策的调控,使得出生率迅速下降。③看数量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图中隐含着人口数量的变化信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数量增加,反之人口数量减少,而图中人口数量最大值将出现在E点。2.人口年龄结构图的判读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时,需要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这涉及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出生率与育龄妇女生育率有关,因而需要了解被分析地区人口中育龄妇女的比重;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在其他因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老年人口比重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都可以从人口年龄结构图中了解到。最常见的人口年龄结构图是人口年龄性别结构金字塔图(如上面甲、乙两图),在这种图中,底部是横坐标,是各年龄组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按男左女右绘图,纵坐标是各年龄组的年龄。把两侧的百分数加起来就是该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通过两侧百分数的比较可以得出该年龄段的性别比情况。人口年龄性别结构金字塔图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人口增长类型。塔的底座越宽,顶端越尖,表明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大,反映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征;金字塔越接近下窄上宽的形状,表明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小,反映低出生率的特征。3.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如20世纪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动态统计图(见下图)。对此统计图的判读应注意以下三点:(1)图中有4个坐标轴,左边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下面的横坐标表示人口死亡率,右边的纵坐标和上面的横坐标同时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2)这幅统计图主要的特点是坐标数目多,而且各坐标轴的含义不尽相同。图中包含的信息量大,不同要素在同一幅图中表示,有利于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3)该统计图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趋势。从图中我们可以读出1950-1955年等时间段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一系列数据,并能在图中直观地比较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图中看出世界各大洲和地区1950-1995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4.其他人口统计图的判读(1)柱状图柱状图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适用于表示相互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用柱子的长短或高低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差异。判读时要注意对应坐标轴分别读出每一段柱子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2)曲线图(或折线图)曲线图(或折线图)表示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能直观反映同一种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明显的转折点。(3)扇形图扇形图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饼状图是由扇形统计图派生出来的三维图形,除了反映某些地理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外,还反映总体的绝对量。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判断其性质。【典例1】(2019年武汉调研)继我国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后,我国于2016年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据此回答(1)-(2)题。(1)“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的主要依据是()A.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B.15-64岁人口比重有所下降C.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D.人口数量持续减少(2)图乙中能够反映我国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的是()A.①点B.②点C.③点D.④点【解析】(1)实行计划生育,导致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15-64岁人口比重稳定;生产力水平高,医疗保健水平高,人口寿命延长,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加重;只要自然增长率不是负值,人口数量就持续增加。(2)从图甲中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0-14岁人口比重为16.60%,15-64岁人口比重为74.53%,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为8.87%。【答案】(1)C(2)A专题二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这种移动包括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两种方式。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的人口空间流动行为,被称作人口迁移。而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的含义。“一定距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人们用是否跨越某种特定行政区域界线作为判断标准。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是比人口迁移更为普遍和经常的现象,流动的人口不能称为移民。2.常见的人口流动有以下三种类型(1)人口钟摆式往返流动:人口每日性流动,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间的通勤人口。(2)人口季节性、周期性流动:如农闲季节到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家务农的农民。(3)人口不定期流动:如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对比人口迁移的概念,可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定居地。3.中国“民工流”的特点、成因及影响【典例2】(2018年河南中原名校三检)春运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春运首日十大人口迁出和迁入城市对比图。据此回答(1)-(2)题。春运首日(1月13日)十大迁入/迁出城市(1)影响春运期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交通C.政治D.社会文化(2)京沪人口迁出和迁入都进入了前三名,形成一个对流高峰,其主要原因是()A.京沪的外来定居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很多B.京沪高校多,外地大学生迁入多C.春节期间到京沪旅游的人数增多D.京沪与其他省份人才交流频繁【解析】本题组考查人口流动及其原因。(1)我国春运期间人口流动主要是为了回家探亲,故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文化,故选D。(2)上海、北京经济发达,外来就业的流动人口非常多,这部分人要回老家过年,因此人口迁出量大;部分年轻人在大城市定居后,不再回老家过年,而让自己的父母到大城市来团聚,因此人口迁入量大。故京、沪两地人口迁出和迁入形成对流高峰,A对;京沪高校多,外地大学生春节回家过年,应是迁出多,B错;春节北方气温低,旅游人数应是南方城市多,C错;人才交流不一定要在春节期间进行,D错。【答案】(1)D(2)A新题考向透析【例1】(2019年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回答(1)-(2)题。(1)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A.人口总数减少B.老龄化加剧C.平均年龄减小D.劳动力增多(2)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增长B.医疗水平C.机械增长D.生育观念【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统计图的判读,主要考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图中显示的是人口占比变化,无法根据图示信息比较人口总数,A错误;由图可知2016年该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足5%,不存在老龄化问题,B错误;2000年16-40岁人口占比最高,约占80%,2016年21-50岁人口占比最高,说明人口平均年龄增加了,C错误;2000年该城市25岁及以下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还没有参加工作,2016年25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已经工作,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侧重考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2000年至2016年,该城市人口平均年龄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呈加速发展态势,大量劳动力人口涌入城市,C正确。2000年至2016年,0-5岁人口占比呈下降态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低,A错误;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与医疗水平、生育观念没有直接关系,B、D错误。【答案】(1)D(2)C【例2】(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2)该直辖市是()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户籍人口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当地有一部分户籍人口外出打工,且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误;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额缩小,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口在本地就业,C正确;根据图示信息,不能判断当地老年人口比例变化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B、D错误。故选C。(2)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当地有一部分户籍人口外出打工,北京、天津、上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人口迁入地区,重庆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是人口迁出地区,D正确。故选D。【答案】(1)C(2)D【例3】(2018年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1)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A.政局动荡B.生育观念C.产业结构D.自然灾害(2)该国最可能位于()A.北美B.西亚C.西欧D.南美【解析】(1)图示该国15-64岁人口中,男性人口比重明显大于女性人口比重,而该年龄段人口均为劳动年龄人口,故可能是产业结构偏向于发展男性就业人口多的行业,从而吸引大量外来男性人口迁入所致。(2)西亚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工业,而该产业主要就业人口为男性。因国内男性人口不足而使大量外国男性人口迁到此地就业,形成题图中人口结构。【答案】(1)C(2)B【例4】(2015年高考·山东卷)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1)—(2)题。(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解析】目前,我国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主要是由于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造成的。因为城乡差距较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经济收入更高,社会待遇更好,所以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的迁入,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农村因缺少青壮年劳动力,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就不能带来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造成城乡差距扩大。【答案】(1)C(2)A【例5】(2015年高考·广东卷)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A.海南B.四川C.广东D.浙江【解析】图示表明该省人口总数变化趋势为减少,但人口总数大,8000多万人,海南和浙江人口总数明显不够,广东由于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常住人口是增加的,所以只有四川符合条件,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向外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