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提升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教材P46引文答案1990~2001年,非洲大陆粮食短缺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非、中非、撒哈拉沙漠南缘以及南部非洲的东北部。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从自然因素看,持续多年的反常天气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牧业,由于植被破坏、雨水不足,几乎所有的河流、湖泊都已经干涸,土地干裂,干旱、风沙侵蚀和虫灾肆虐,导致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教材P48活动在地理分布上,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1999年我国台湾大地震,都位于环太平洋灾害带上。这两次地震的发生,都源于板块运动引起的断层活动。智利地震区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我国台湾地震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教材P50活动可以选择多米尼加联邦、圣卢西亚和苏里南三个国家(地区),分析其海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防灾措施等方面的差异,说明它们灾害脆弱度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苏里南受地震、火山和飓风侵害的频率较低,而苏里南的经济状况又较好,社会抵御、承受灾害的能力较强,因而成为自然灾害的低度脆弱地区。多米尼加联邦和圣卢西亚飓风、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多发,这些地区的经济状况较差,社会抵御、承受灾害的能力较弱,因而成为自然灾害的高度脆弱地区。教材P51引文答案我国地震灾害的地区分布不均,总的分布特点是中西部地区地震灾害风险大于东部地区,具体而言,在西南、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地震风险高于其他地区。主要原因是:按地震成因分类,我国绝大多数地震属构造地震。我国西部地区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交接地带上,成为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壳活动频繁,是全球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组成部分。而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距全球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稍远些。华北地区位于大板块内的活动构造带上,而且人口、经济稠密。教材P55活动见课本P54知识窗中内容。教材P57活动淤地坝属水土保持措施中的工程措施。修筑“淤地坝”,对于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防治水土流失、滞洪、拦泥、淤地、减少入河(黄河)泥沙、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教材P58引文答案乱砍滥伐使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加剧;滥垦草原、过度放牧等使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沙尘飞扬;滥开矿山引起地面塌陷、水体污染;水库蓄水过多引发地震等等。教材P62活动教材P66活动答案1.过去100年来全球温度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除1946~1975年全球大部分地区温度异常偏低外,其他时段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气温异常偏高,而且呈现出愈来愈高的特点。从全球温度增高的地区分布来看,经济发达、人口较密集的中低纬度地区增温更加明显。2.全球气候变暖给不同地区的人们带来的灾害是不同的。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可能被淹没;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加剧,更加干旱等。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