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1-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学习思路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在本章,我们将分析当代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重点: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标要求重点难点高考导航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并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结合案例,分析典型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高考对本节知识的考查频率为5年7考。试题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所占分值一般为2~12分,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应对措施课堂思维导学知识点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概念环境问题是指由于________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类型——按性质分类主要类型表现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________、生物污染等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________、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________、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温馨提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一定会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因自然环境体系有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功能,在一定范围内,人类活动可促进环境系统的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这种影响对环境系统和人类有利,为正面影响。但是,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环境系统便不能发挥原有的功能,而且还会大为衰退,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自我校对1.人类活动2.土壤污染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2)具体原因分析: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①人口压力:②资源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含义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机制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固体废弃物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噪声污染土地盐碱化放射性污染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区别表现方式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联系都是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式,环境污染往往会导致生态破坏(2019·江苏)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能源结构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D.出行方式【解析】第(1)题,夜间城市人口大多进入睡眠状态,户外活动最少,但PM2.5浓度仍然较高,说明户外活动减少对污染物沉降没有明显影响,A项错误;城市降水日变化不明显,10时以后降水增多的情况不确定,B项错误;10时以后由于城市受太阳辐射影响增大,加上人为原因排热增加,气温上升迅速,热岛效应增强,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扩散,C项正确;白天城市车流量远大于夜间,但夜间PM2.5浓度并不比白天低,说明PM2.5浓度与车流量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第(2)题,东北地区重工业比重大,加上冬季取暖,燃烧消耗的煤炭资源量大,SO2排放量大;华东地区轻工业占比高,燃烧消耗的煤炭资源量较东北少,SO2排放量较小,A项正确;东北地区人口密度比华东地区低,但SO2浓度高,B项错误;华东地区资源贫乏,所需要的能源、原料多从外地调入,但大气SO2浓度相对较高,故大气SO2浓度与当地的资源条件无关,C项错误;两区域人们的出行方式相似,D项错误。【答案】(1)C(2)A1.臭氧层因吸收太阳辐射的大部分紫外线而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但目前臭氧在减少。下图中每种紫外线宽度变化代表其浓度变化。回答(1)、(2)题。(1)据图判断,臭氧层(臭氧浓度最大)的海拔约为()A.0~15kmB.15~30kmC.30~45kmD.45~60km(2)如果图示中臭氧浓度减少,导致地面生物受到伤害最大的紫外线波段是()A.UV-aB.UV-bC.UV-cD.三种相同答案(1)B(2)B解析第(1)题,直接根据图示纵坐标读数即可。第(2)题,每种紫外线宽度变化代表其浓度变化,图示UV-b在臭氧层大量减少,反映臭氧层能大量吸收UV-b,故臭氧浓度减少,导致UV-b到达地面的量大幅增加,伤害地面生物。知识点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主要类型主要污染物危害水污染________、工业废水、农药、化肥及禽畜粪便等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________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大气污染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________污染物,常见的有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________、臭氧层空洞和________等土壤污染有机污染物、________、放射性元素、病原体等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________失调、土壤质量恶化【温馨提示】资源短缺问题只存在于发达国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资源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资源短缺问题。自我校对1.开采锐减下降2.砍伐森林生态失衡生态恶化3.生活污水人体健康气体状态温室效应酸雨重金属自然功能1.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原因典型事例或分布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的污染、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大量堆放太原矿区的煤矸石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许多城市噪声超标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表现原因分布区全球变暖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全球臭氧层破坏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酸雨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西欧、北美、日本3.生态破坏问题表现原因典型事例或分布区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过度捕猎藏羚羊,湿地破坏等土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4.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由于人类大规模、长期的开发利用,导致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及破坏,这种现象遍及全球。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等华北平原的春旱、南方水质性缺水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耕地减少、草场退化资源短缺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西气东输的东部地区天然气短缺【核心笔记】(1)表格法记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等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排放大量污染物等(2)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1.图示法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图)2.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第一步,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第二步,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第三步,分析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剧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第四步,提出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2019·课标全国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项正确;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项错误;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项错误;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项错误。第(2)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项错误;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B项错误;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项错误;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项正确。第(3)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两项错误;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项正确;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D项错误。【答案】(1)A(2)D(3)C2.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生化需氧量BOD是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体时需要消耗氧的数量,它用于监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