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章末要点总结一、我国资源的基本特点1.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如表所示,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值水平较低,尤其最为基本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资源和铁矿资源,人均值的世界排位在100位之后。我国主要资源在世界上的排位资源类型世界排位人均资源占世界人均资源耕地面积40.10公顷30%森林面积50.13公顷15%草地面积20.22公顷36%水资源总量62239立方米23%主要矿产总值31.19万美元61%2.资源分布不均,匹配组合不佳由于生物、气候、地貌、地质等的复合作用,中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巨大差异。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耕地资源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由此造成北方土多水少,南方水多土少;西南可开发水能占全国的76.9%,华北只有全国的1.2%,华东也只占3.6%;矿产资源的基本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地带逐步减少,而重工业却大部分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东部、北部沿海地区。3.资源类型多,品位低,开发难度大全部耕地中,中低产田占2/3左右,宜农荒地的2/3位于盐碱地、沼泽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矿产资源除煤、钨、稀土矿质量较好,大部分都属贫矿;特大型矿床多属共生和伴生矿床,分选冶炼难;矿产资源不少分布在地理环境极其恶劣的地区,开发投资大。二、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采矿活动破坏了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因采矿及各类废渣、废石堆置等,全国累计侵占土地达586万公顷,破坏森林106万公顷,破坏草地26.3万公顷。地表植被破坏和大量堆放的尾矿,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如准格尔煤田土地沙化面积已占煤田面积的21%。2.采矿诱发地质灾害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180余处,塌陷坑1600多个,塌陷面积1150平方千米。全国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25个,每年因采矿地面塌陷造成的损失达4亿元以上。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稳定,导致地面开裂、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3.采矿使矿区水平衡遭受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如山西省,因采煤造成18个县26万人吃水困难,2万公顷水田变成旱地,全省井泉减少3000多处。据不完全统计,因废渣、尾矿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有色金属矿山达30多座。4.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煤炭采矿行业废气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5.7%,其中有害物质排放量为每年73.13万吨,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使矿山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因二氧化硫污染导致的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30%以上。5.采矿破坏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三、建立资源节约型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节约、高效、持续地利用土地资源协调人地关系,优化人地组合,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要保护与利用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与消费体系,节约、高效、持续地利用资源。1.保护土地资源,要把保护耕地、淡水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农业问题,尤其是粮食问题首先是耕地与资源不足问题。要遏制近几年来耕地递减的势头,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法制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第一步把耕地年减少量控制在13.3万公顷之内,进而逐步做到消长平衡。保护的另一涵义即是土地的改造整理,因此要防止土地和耕地不合理地、过多地被非农用占用而流失。同时,要花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治理水旱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和沼泽化,防止土地退化。2.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改变那种传统的广种薄收的资源掠夺式经营方式为资源节约式的集约化经营方式,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同时,在现代化过程中,还要改变西方传统的消费模式,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模式,建立一个与生产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特征的生活服务体系。即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等各方面都要节约资源。3.要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最高的产出。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着手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宏观方面要根据各地区的土地与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优化农业配置,实现农业的区域化、专门化和产业化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的优势;在微观方面要调节农业资源系统内部的土—水—肥—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使之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大限度发挥农业资源系统的内在潜力,减少外部投入,获得少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目标。4.积极开源开源与节流是辩证关系,开源是节流的基础,节流是开源的继续。中国水土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平原,开发山区与海洋。山区开发的重点是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可建设以林果为主的大农业后备战略基地。沿海滩涂与浅海资源要实现农牧化。调长江水向华北输送,尽早实现中线、东线的南水北调,以缓解华北地区工农城乡缺水状况,进一步考虑长江上游与雅鲁藏布江向西北输水方案。1.(2013·新课标Ⅱ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解析:泉水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用污水灌溉会污染土壤,污染物也会在农产品中积累,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有毒。泉水难以净化的原因是深埋地下,水循环周期长。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2.(2013·福建高考)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回答问题。平均坡度(°)平均海拔(m)占用耕地0.94674.46增补耕地8.401830.19(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由表格可看出二者分布的差异。由于增补耕地的坡度大、海拔高可能会形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破坏等环境问题。第(2)题,可从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方面来回答。答案:(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3.(2012·山东高考)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问题。(单位:km2)年份类型1990年2000年2010年重度盐渍土153425755中度盐渍土133219293轻度盐渍土952801694合计123814451742(1)分析该区域1990~2010年盐渍化变化的特点。(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读表可知,该地区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加最快,中度盐渍土面积增加较慢,轻度盐渍土面积呈减少趋势,由此可看出我国西北某区域土壤盐渍化变严重。第(2)题,防治土壤盐渍化应从降低地下水水位入手分析,如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退耕还草等。答案:(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小;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4.(2011·福建高考)下图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解析:本题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为载体,主要考查地面沉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第(1)题,描述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需要结合图示进行判断,由图示可以看出1986~2002年地面沉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沉降的深度不断增加。出现上述现象的人为原因,可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的扩大、需水量的增加、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防治措施可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关键是解决水的短缺问题,从而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具体措施可从管理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答案:(1)特点: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原因: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2)合理开采地下水;植树种草;人工回灌等。5.(2011·北京高考)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大气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水文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土壤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生物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根据上表,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解析:森林的这些生态效益在图表中都有体现,通过对图表资料阅读后,进行分析概括就可以得出结论。根据森林对“大气”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得出“增加碳储量”的结论,根据“降低风速、吸附飘尘”可得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结论,根据对“水文”的作用“蒸腾水汽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可得出“增加降水”的结论,根据对“土壤”的作用“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的降水”可得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结论,根据对“生物”的作用“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结论。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6.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图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解析:第(1)题,由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中可得知,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煤炭在燃烧时会产生煤灰、SO2等酸性气体、CO2等,再根据所学知识答出上述物质导致的大气环境问题即可。第(2)题,水能的开发利用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在工程建设中会对当地生态环境、水质、地质环境等造成不利影响,建设时要充分论证,提前做好预防、应对准备。答案:(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