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5单元 第2课 鹏之徙于南冥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第二课鹏之徙于南冥1学习目标2课前预习3进入课堂4学业质量标准测评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背诵有关段落。2.鉴赏、评价庄子运用寓言说理的技巧。3.了解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思考及对人生追求的启发意义;批判地继承庄子的思想观点。课前预习《庄子》特点《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外物》)宏伟壮观,惊心动魄,写尽大之玄妙。杯水芥舟,朝菌蟪蛄(《逍遥游》),蜗角蛮触(《则阳》),曲尽小之情状。而骷髅论道(《至乐》),罔两问影(《齐物论》),庄周梦蝶(《养生主》),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想象奇特恣纵,伟大丰富,“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老庄”)(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枋(fānɡ)舂(chōng)奚(xī)蟪(huì)蛄(ɡū)安鸟(yàn)数数然(shuò)爝(jué)鹪(jiāo)鹩(liáo)俎(zǔ)疵(cī)疠(lì)瞽(ɡǔ)蕲(qí)瓠(hù)呺(xiāo)掊(pǒu)洴(píng)澼(pì)(kuàng)泠(línɡ)2.一词多义(1)适①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往②始适还家门出嫁③适得府君书刚才④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2)且①彼且恶乎待哉?还,还是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③火且尽将要(3)乎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反问语气,助词②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词尾助词③又何怨乎今之人相当于“于”(4)其①其名为鲲代词,它的②择其一二扣之代词,其中的③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还是④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⑤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测度,大概⑥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诘⑦汝其善抚之语气副词,表希望(5)志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②《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6)名①其名为鲲名字,名称②名之者谁命名3.掌握通假(1)北冥有鱼:冥,通溟(2)而后乃今培风:培,通凭(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而,通能(6)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7)御六气之辩:辩,通变4.古今异义(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波动荡。)(2)南冥者,天池..也(天然形成的大海。)(3)野马..也,尘埃也(游动的雾气。)(4)腹犹果然..(饱的样子。)(5)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一般人。)(6)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旋风。)5.词类活用(1)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向南飞。(2)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3)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奇异的事。(4)我腾跃而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飞。(5)不过数仞而下:方位名词作动词,降落。6.特殊句式(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邪?其……邪?(选择句)(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3)恶乎待哉?恶乎……哉?(表疑问,凭借什么呢)(4)《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齐谐》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5)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6)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7)彼且奚适也?(同上,它将要到哪里去呢?)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什么是逍遥游?答:从语言层面上讲,它的含义是讲悠然自得地游;从哲学的层面上讲,逍遥游指悠然自得、适心任性、物我一体的活动,是游于无限的空间,游于无限的时间,游于无限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学的角度,是要舍去一切功利,舍弃自我的坚执,舍弃离我而存的虚名。自我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为了讲清这个道理,文中先从反面阐述,向我们指示着什么不是逍遥游。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鹏鸟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气势壮美,但需待六月飓风南飞。山野中蒸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芥草不沉有待杯水。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抢榆枋”而知足,但仍有所待,只是各适其性所待不同而已。不能逍遥游的除必有所待即有所依凭之外,还有所限。鲲鹏有所待,但所待也出乎常人想象的大,因而所游的空间也大,但也仅止北冥南冥之间而已,其他的如蜩与学鸠则更是拘谨了:这是空间的限制。彭祖八百岁,人类视为天外传奇,比起冥灵、大椿,仅仅一小孩;比人更短的朝菌蟪蛄,更是转瞬即逝:这是时间的限制。当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之后,有人自我感觉良好得像斥一样:这是精神的限制。有所待、有所限者皆不是逍遥游,哪怕他在自然界雄奇伟丽如鲲鹏,在社会上超脱清醒如宋荣子、半人半神的例子,都不是逍遥游。最后从正面提出了主张,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一句,如何理解?答:“天之苍苍”一句,意思比较难以理解。从整体上来看,这是说,人在地上,无法分辨天的颜色是否真的是深蓝色。大鹏虽然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但它和在地上的人一样,都无法确认天的颜色是否真是蓝色,也就是说,都不能真正认识天。这里的意思和前文是一致的,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鹏虽然飞得很高,但和我们在地上的人一样,它依然受到了限制,因此它是不自由的。3.《逍遥游》体现了庄子什么样的思想?答: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文章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4.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答:庄子对他塑造的大鹏形象,原则上是否定的。因为,在庄子看来,大鹏的展翅翱翔,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和绝对的自由,因为它还要凭借海运风起。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1.第二段中“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段中“北冥有鱼”的内容基本相同,该怎样理解?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个解释:前段话近乎怪诞,并且出自《齐谐》,恐怕让人怀疑它不是出自文献,所以引用汤棘问答来证实。并且两段叙述详略不同,足以明了它的作用。前一段说鹏的背翼几千里,是指它的长度,后段用泰山形容它的高大。旋风难以见到它的形状,后段用羊角来形容。由此可见,后段不是前段的重复,而是对前段的补充印证。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刘说有一定道理,但其实不懂庄子的心。鲲鹏在本文中连说了三次,每次因其用途不一,故叙述有差。第一次是介绍一种“游”的奇观,故极力写的是它的变化,它的庞大,它的游程。第二次叙述,是描写游的过程,突出“击水”“抟扶摇”“以六月息”等“有所待”的情况,特别引出一个“息”字,以便引出其他两项人们熟知的、也是凭“息”而动的事物雾气、尘埃来类比解释有所待。第三次叙述鲲鹏之事是在第二段,此时作者要进行的是小大之辩的论述,故极力渲染的是鲲鹏扶摇翻动羊角的宏阔气势,与斥之飞形成鲜明对比,用以证明小大有区别,小不理解大。2.说说三段之间尤其是第二段与第一、第三段之间的论述关系。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以鲲鹏这种意象展现一种伟大的“游”的形态,这种游虽然还不是逍遥游,但也是人的精神能量的一次暴烈而畅快的释放。然后用许多比喻、类比等手法,说明这种游的内涵;以《齐谐》说明鲲鹏飞的两个特点,即①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高度和②对六月之息的凭借。然后以雾气、尘埃类比说明第②点,以下视上的体会类比上视下,想象鲲鹏之高。以水舟关系解释①即为什么要飞九万里之高。随即叙述蜩与学鸠对鲲鹏飞翔之高之远的不理解的嘲笑,作者以行路远近与持粮的关系驳斥了两只蓬间雀的无知见解。总之,第二段围绕鲲鹏展翅一飞,说明并论证了它的游是有所待和所待多么宏伟雄奇。第二段论述小大之辩。这里的小大,包括时间、空间,直至包括对世界的认识。作者想象飞驰,对比举出极大极小的时间观念的对比,又再次采用鲲鹏的故事,与斥进行空间观念上的对比。这样两个层面上的对比,既是一种论证方法,本身又是一种观点,即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第二段在全文三段中的地位,就如同是一个哑铃中间的握手部分,一头连着自然界的伟大的畅游者鲲鹏,一头连着人类在精神上的超然者和时空上的御风而行者。第二段的论述由蜩与学鸠哂笑鲲鹏顺势而来,通过第二段的论述,得到强化后用来证明人类社会中的人也有小大之辨:宋荣子所笑的人并不值得自喜,而宋荣子及列子尽管已经是社会上难得的精神相对自由的人,但还不是真正的逍遥者。这样,在否定了作者精心赞美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伟大的畅游者之后,站在他们的高度,推出绝对的精神自由者——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游者。第二段除了顺第一段之势证明了小大之辩,造就一架“相对”之梯,在第三段借梯推出逍遥游之外,本身还论述了不能逍遥游的另外的原因,就是“有所限”,即时间和智慧上的限制。第三段,继续证明精神上的“有所限”如功名利禄也是不能逍遥游的原因之一。3.《鹏之徙于南冥》中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文章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由此生发出关于人应如何生存的思考。本文将人放在永恒的时空背景下,并用可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巨鹏和“八千岁为春”的大椿突出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然而即便大如巨鹏,寿如大椿,它们都是“有所待”,是不自由的,人就更是如此了。这就为作者后文提出“逍遥游”的境界张本,突出了人要超越平庸的生活,获得生命的大快乐,就要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思想主张。4.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可作怎样的理解?这里蕴涵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5.庄子是怎样借寓言来说极为深奥的人生哲理的?这一篇谈论人生哲理的文章,除了几处点明意旨的句子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