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学习目标2课前预习3进入课堂4学业质量标准测评学习目标1.识记本文中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等文言基础知识。2.分析领悟作者的观点;重点学习第1、2、3、7则选文。3.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仁”的现代价值。课前预习《论语》补注自独尊儒术的西汉起,《论语》便成为知识分子和仕宦阶层置之案头的重要典籍,也是当时学校的传统教材。尤其是宋元以后,科举考试必取“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的语句命题,因此它更加受到重视。现代人,虽然目的与古人大不相同,但要想研究孔子,研究儒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论语》是必须阅读的。当然,《论语》的内容也有消极成分,如重视等级名分、轻视生产劳动、过分强调礼让孝道等,在读的过程中,这些都是需要批判的。(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皋陶(ɡāoyáo)伊尹(yīyǐn)恕(shù)取譬(pì)2.一词多义(1)克①克.己复礼为仁克制②既克.,公问其故战胜,攻破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2)请①请.问其目请允许我……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请你……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请求(3)归①天下归.仁焉称许,赞许②秦伯归.女五人女子出嫁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返回④臣请完璧归.赵归还⑤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归聚(4)欲①己所不欲.想要②暴秦之欲.无厌欲望(5)达①樊迟未达.明白,理解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到达③达.则兼济天下得志,显贵3.掌握通假(1)问知(知通“智”)(2)举直错诸枉(错通“措”)(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4.词类活用(1)己欲立而立.人(使动用法,使……立)(2)己欲达而达.人(使动用法,使……达)(3)我欲仁.,斯仁至矣(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到仁)5.特殊句式(1)判断句克己复礼为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倒装句汤有天下,选于众。(介词结构后置)富哉言乎!(主谓倒装)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这八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其中却包含着很深的道理。以国来说,哪一国都不愿意受到侵略和剥削,你也就不要去侵略和剥削别国;以家来说,谁家都不愿意幸福和美满受到破坏,你就不能去破坏别家的幸福和美满;以人来说,你当然不愿意自己在任何方面被伤害,那你就不能去做任何有可能伤害别人的事。可以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我国人民传统的道德标准之一,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而且还会流传下去。2.在选文第1~3则中,针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的?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一方面?答:针对颜渊的提问,孔子强调“仁”是“克己复礼”;对仲弓,他则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樊迟时,孔子说:“爱人。”这三则选文集中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3.如何理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答:曾子这句话非常有名。曾子所指的“士”是对读书人的统称。他认为一个读书人应该胸襟宽大,气度宽宏,眼光远大而刚毅决断,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沉重而久远,这是由读书人实践仁的理想决定的。孔子所讲的仁,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他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这种责任在人生的道路上,在历史的道路上,没有停止的时候,要一直到死。所以读书人必须对此做好准备,也以此作为自己学问修养的目的。4.如何理解第9节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句话?答:“仁者安仁”,仁者能安处仁道。不管在穷困中,还是在富贵中,仁者能“贫而乐,富而好礼”,仁者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仁者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仁者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仁者的内心充足,安贫乐道。所以,仁者能安仁。知者就不同了,“知者利仁”,智者知道“仁”对他有利,所以便去行仁道。仁者智者,一个以“仁”为本,一个以“仁”为用。仁者是自发的,智者是自觉的。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仁者有内部动机,智者靠外部激励。仁者、智者,如果二合为一,那人生修养就完美了。(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1.根据选文,谈谈孔子的理想人格“仁”的内涵是什么?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具有仁德。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弟子们多次提出过这一问题,孔子也做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选文第1则是颜渊和孔子的问答。“颜渊问仁”,“问仁”就是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仁。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要不然就不会克制自己才能回复到礼。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需的。孔子认为,放任人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从个人到整体就都会乱了套。荀子在《性恶》篇中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而已。”所以,人必须克制自己而回复到礼。“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说,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说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归”犹“与”,意思是赞许。这句话延续了“克己复礼”的意思,却更加落实。其中“一日”两个字值得反复体味。张岱在《四书遇》中评论说:“‘一日’字最可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矣。百事都始于‘一日’,况为仁乎?”这个评价很有启发意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要做到仁,要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那么要想做到仁,具体说来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就是颜渊接下来的问题,所谓“请问其目”,“目”就是条目。孔子是这样回答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一切行为,均依照礼的准则。颜渊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指资质愚钝。“事”指从事、实行。既然仁不是嘴上的功夫,不是玄想,而要落实在视听言动所有的行为当中,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2.孔子对“仁”还有哪些重要界说?孔子对于仁还有一些重要的界说。选文第2则:“仲弓问仁”,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从字面上看,这几句话很好理解。意思是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左传·成公十三年》)。“邦”是指诸侯国。“家”跟“邦”并提,指的是大夫的家族。仲弓表示:“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句话,跟颜回所说的一样。孔子对仲弓的回答最根本的是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曾经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恕”。选文第4则: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个问题十分有趣。“一言”是指一个字,而不是指一句话。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果真有这样的字吗?看孔子怎么回答。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是大概、也许的意思。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可以拿终生去实践,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世间一般人都习惯于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强加给别人。要想做到仁或恕的话,就不能这样做了。在古代社会,仁或恕就意味着,不愿意儿子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父亲;不愿意臣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君上;不愿意弟弟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兄长;不愿意朋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朋友。3.孔子“仁”的思想精华是什么?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4.孔子的“仁”和“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就孔子与颜回的这些问答来看,仁和礼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礼主要是外在的规范,而仁则主要是对这种规范的内在自觉而已。可是二者又有不一致的地方。这在孔子对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评价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按照孔子的想法,诸侯在大门内可以建有照壁,诸侯献酬饮酒后可以把空杯子反放到坫台上(坫台是古代设于厅堂前部两柱间的土台子),可是大夫在大门口只能用帘子遮挡而已,其厅堂两柱间也不能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怎么样呢?管仲家既设有照壁,又设有坫台。所以孔子很生气地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另一方面,孔子十分推许管仲的仁德,因为他辅佐齐桓公跟其他诸侯会盟,图谋共存,而不使用武力。《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这样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如,犹乃)。”这样说来,克己复礼固然是仁,但是仁又不限于克己复礼(那只是仁的基本面)。5.选文在措辞上有何特点?请举例作简要说明。平淡之中见真知。文中的很多措辞看上去很平常,而实际上可谓意蕴丰富。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当中的“一日”,就大有深意。人世间所有的事业都以这“一日”为着重处,实践仁也是这样。荒废或舍弃了这一个“一日”,就永远没有成功的时候。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A【解析】悌:tì。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怃.然(wǔ)孝悌.(dì)樊.迟(fán)B.饥馑.(jǐn)讪.笑(shàn)皋陶..(gāoyáo)C.窗牖(yǒu)盗跖.(zhí)弘.(hónɡ)毅D.曲肱.(ɡōnɡ)谆.谆(zhūn)三省.吾身(xǐnɡ)D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A.举直错诸枉.B.不仁者远.矣C.请事.斯语矣D.所谓立.之斯立【解析】都是使动用法。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B.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虽资质愚钝,愿照此办理。)C.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解析】一言:一个字。D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C.践阼,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