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4 百丈山记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4课百丈山记【助读链接】一、作者名片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19岁进士及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谥号“文”。贡献: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评价: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二、背景回放诸美兼备——《百丈山记》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这一年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了福建建阳的百丈山。同游的五人“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这在该文末节中做了交代。【拓展链接】一、文化常识儒学的内化——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官方思想。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它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它是善的,它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社会便失去了“礼”。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淳熙五年(1178),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做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为世界教育界瞩目。二、微言大义朱熹名言警句1.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4.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5.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文言归类】一、一词多义二、指出下列加点词活用类型并释义1.名词的活用(1)循两崖曲折而上()_________(2)度而北()_______(3)乃壁其后无所睹()_____(4)出山门而东十许步()_______名词作动词向上攀登名词作动词向北走名词作动词筑壁名词作动词向东走﹒﹒﹒﹒(5)日光烛之()________(6)右俯绝壑,左控垂崖()__________(7)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__________(8)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_______(9)独夜卧其上()_______(10)于林薄间东南望()_______(11)旦起下视()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照,照耀名词作状语向右;向左名词作状语向前;向后名词作状语在南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名词作状语向东南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向下﹒﹒﹒﹒﹒﹒﹒﹒﹒﹒﹒2.形容词的活用自高淙下()_____形容词作名词高处﹒三、古今异义1.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2.不可正视古义:_________今义: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躲避,不敷衍阁楼下,文中指西阁楼下正对着看﹒﹒﹒﹒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前面提到的那条小溪涧了。判断句,“乃……者”表示判断2.而作神祠于其东。()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3.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其东”放在了“作神祠”的后面又在东边造了神祠。定语后置句,定语“出其中”放在了“远近诸山”的后面,“者”是标志而出没于云中的远近的各座山峰。4.风来两峡间。()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省略句,“来”后省略了介词“于”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初读思考】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答案: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审美鉴赏】1.根据作者交代的游览路线,文中写景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明确】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明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2.“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晨白云缭绕下的群山,以动态的形式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觉到静止的群山也有了生命的活力。3.文章第4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①点明了写作的目的,即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②总括全文内容。其中“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是作者游后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③紧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导游。承前面诸节文字,何处可观,何处不足观,是分后总述,紧扣写作目的。【备选要点】1.第2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明确】(1)山门前后的诸景点。(2)幽静。(3)“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2.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明确】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素养提升】一、思想启迪本文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名山大川的热爱之情。【运用角度】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环境与心灵、发现美的眼睛。二、写法借鉴1.移步换景,游踪清晰作者的游览线索总体上是向东。2、3两段作者做了提示:“循磴而东”“出山门而东”,最后“台东径断”,路断而游止。叙述方向基本是移步换景,平铺直叙,顺序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串着上述的可观与不可观的对称性结构,使全文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的描述框架。2.材料详略得当本文详略得当,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如山庵“无足观”“壁其后无所睹”,石台之东“山之可观者至是则穷矣”。详写处细描深绘,如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三、文脉梳理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