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全程突破 第二部分 教材研析篇 模块1 中国古代史 主题5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教材研析篇模块一中国古代史主题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国世界1.政治上,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繁荣局面。2.民族友好交往;中外交流不断发展。3.科举制产生并发展,成为封建社会选才的主要途径。1.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2.日本效仿隋唐进行大化改新,向封建社会过渡。3.查理·马特改革,西欧封建制度成型。•考纲要求:B.理解: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1.隋朝隋朝大运河五年未考[BS:七下P2~6;RJ:七下P2~5]隋的建立581年,北周[1]外戚杨坚[2]夺取政权,建立隋朝[3]。杨坚就是隋文帝[4]。统一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朝[5],实现统一。隋的统一意义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隋的强盛表现开皇(隋文帝年号)年间,隋帝国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这一时期的统治被称为“开皇之治”[6])•2.隋朝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开凿时期隋炀帝[7]统治时期。概况中心及南北起止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8](今北京),南至余杭[9](今浙江杭州)。四段运河(自北向南)永济渠[10]、通济渠[11]、邗沟[12]、江南河[13]。(其中经过安徽的是通济渠)连接五大水系(由北向南)海河、黄河[14]、淮河[15]、长江和钱塘江。概况长度全长两千多千米。地位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影响(1)大运河[16]成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纽带,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2)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如涿郡、江都、余杭等城市迅速繁荣起来。(3)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知识拓展】•大运河开凿期间,政府强征劳动力,造成劳役、赋役沉重,引起人民的不满。因此大运河的开凿也成为引发农民起义、促使隋王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大运河在日后的历史作用更大。•考纲要求:A.识记:“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贞观之治五年未考[BS:七下P8~11;RJ:七下P7~9]唐朝建立618年,李渊[1]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2],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3]。唐太宗登位626年,李世民[4]登上皇位,这就是唐太宗[5],627年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背景唐太宗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贞观之治治国措施经济方面(1)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重视发展生产。(2)在赋役制度方面,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并规定可用缴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3)皇帝要“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政治方面(1)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6],并下令合州并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2)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用房玄龄[7]和杜如晦[8]为相,人称“房谋杜断”[9],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10]。贞观之治治国措施文化方面完善科举制度,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唐朝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唐太宗经常到学校视察,下令扩建校舍,增招生员。他还鼓励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上层,加强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治国措施对外关系唐朝时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贞观之治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11]。贞观之治启示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尊重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完善法制,加快民主与法治建设;加快经济建设等。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政治上,他知人善用,虚心纳谏,革新制度;经济上,他轻徭薄赋,戒奢从简;法律上,他修订法令,完善法制。民族关系上,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12]。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考纲要求:A.识记:开元盛世开元盛世五年未考[BS:七下P13~18;RJ:七下P9~13]武则天统治晚年称帝,改国号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13]。其统治前期,重用酷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武则天评价武则天[14]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15],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开元唐玄宗[1]统治前期的年号(713~741年)。主要措施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元之治结果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2]。农业曲辕犁[3]和筒车[4]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筒车曲辕犁开元之治盛世经济表现手工业制瓷业发达,以越窑[5]的青瓷[6]和邢窑[7]的白瓷最为有名。“唐三彩”[8]代表了唐朝制瓷业的突出成就。纺织业中,蜀锦[9]冠绝全国。盛世经济表现人口唐初政府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至一千多万户。开元之治疆域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唐朝的衰亡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混乱,爆发了“安史之乱”[10],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了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11]),唐朝瓦解。907年,唐朝灭亡。•考纲要求:A.识记: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隋唐科举制五年2考[BS:七下P20~21;RJ:七下P17~20]背景隋唐之前,选官主要依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创立隋朝时创立,唐朝时完善。目的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国家服务,巩固统治。特点科举制[12]是通过分科考试[13]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2017.14(1),2014.3]主要内容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14]和进士,人们普遍推崇进士科[15]。影响(1)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2)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大雁塔进士题名帖拓本影响(3)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废止科举制度存在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16])才被废除。•【关联速查】•中国教育的发展:孔子创办私学(P17)、汉武帝设立太学(P21)、科举制(P30)、八股取士(P39)、京师同文馆(P54)、京师大学堂(P58)、《奏定学堂章程》(P59)、科举制的废除(P59)、九年义务教育(P86)、高等教育的发展(P86)、“科教兴国”战略(P86)•【知识拓展】•隋朝以前,官员选拔主要依据是门第;科举制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是才能。•考纲要求:A.识记:唐与吐蕃交往唐与吐蕃交往五年未考[BS:七下P26~30;RJ:七下P22~26]吐蕃吐蕃[17]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18]松赞干布[19]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20](今拉萨)。交往史实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中期,唐太宗派文成公主[21]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将谷物、药材、茶叶、历法和各种书籍等带到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交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8世纪初,唐中宗[1]派金城公主[2]入藏嫁给尺带珠丹[3]。尺带珠丹上书给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4],唐与吐蕃关系日益密切。交往史实唐蕃会盟唐穆宗[5]时,唐蕃相约盟誓,并立“甥舅会盟碑”[6]。“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今天拉萨大昭寺[7]门前的会盟碑就是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发展趋势以和为主,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意义(1)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4)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关联速查】•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P138):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P26)、唐与吐蕃的交往(P30)、回族形成(P37)、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驻藏大臣(P41、4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75)•【知识拓展】•吐蕃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当时与唐朝的关系是并立的,不是从属关系。•考纲要求:B.理解: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五年1考[BS:七下P32~39;RJ:七下P28~32]遣唐使含义遣唐使[8]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人数多时一次就有500余人。(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9],又称晁衡。)主要活动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技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遣唐使作用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主要影响:大化改新)时期唐玄宗统治时期。经历鉴真[10]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决心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鉴真东渡影响鉴真在日本除讲授佛经外,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鉴真死后,就安葬在日本,至今在唐招提寺[11](古代中日友好的见证)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鉴真•2.玄奘西行背景唐朝时中国和天竺交往频繁。目的为了求取佛法精义。过程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以及中亚各国(即丝绸之路),前往天竺[12](古印度)。回国后,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13],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意义玄奘[14]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高僧玄奘•【关联速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丝绸之路(P22)、遣唐使(P31)、玄奘西行(P31)、鉴真东渡(P31)、市舶机构(市舶司)的设立(P35)、郑和下西洋(P44)•【知识拓展】•1.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哪些?•(1)唐朝时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2)唐朝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3)唐朝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为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2.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1)大力弘扬唐朝文化。•(2)积极吸收别国文化(或兼收并蓄)。•3.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有哪些?领域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政治进行政治改革。(或大化改新中政治方面的内容)经济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文化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或唐诗、书法等在日本广为流传)社会生活饮食、服饰、茶道、重阳节登高等风俗。•4.国际性大都会长安地位唐朝都城长安[1]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特点整个城市规划严整,宫殿宏伟,功能齐备,居住区[2](坊[3])、商业区(市[4])严格分开。建筑布局影响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考纲要求:B.理解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雕版印刷火药赵州桥五年未考[BS:七下P40~42;RJ:七下P33~35]发明唐朝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5]。发展唐末,雕版印刷业已比较发达。雕版印刷代表作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6]。唐刻本《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