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对外贸易战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对外贸易宋伟良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学院第三讲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第一节对外贸易战略的内涵一、对外贸易战略的概念与特征对外贸易战略是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它是根据一国总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实际环境,对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国内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方式、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等所作的全局性战略规划,是一国进行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对外贸易战略的特征1、全局性对外贸易战略的全局性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订要着眼于国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分工体系,充分考虑到国内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目标,所制订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一国的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应发挥指导思想的作用。2、整体性对外贸易整体性的特征来源于一国对外贸易战略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外贸易战略的制订原则、指导思想、进出口战略、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等各部分之间不是简单的串行或并行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整体上对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3、稳定性对外贸易战略的稳定性特征是贸易战略的内在要求,对外贸易战略的制订是对未来贸易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等方面的确定,要发挥指导思想的作用,因而从根本七要求贸易战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可朝令夕改。二、对外贸易战略的分类1987年,世界银行集中1963-1985年41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实绩,世界银行按贸易战略的性质将这些被考察的国家划分为“坚定的外向型”、“一般的外向型”、“一般的内向型”以及“坚定的内向型”四类。坚定的外向型战略是指经济全面开放,不存在对贸易的控制,或者控制的程度很低。对进出口贸易不采用或很少采用发放许可证等直接控制的办法来管理。在汇率政策上则是维持一定比例的合适汇率,以使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实际汇率大体相等,而不偏向于哪一方面。典型的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新加坡和韩国。一般的外向型战略是指经济相对开放,总体上保持偏向性,鼓励生产面向国内而不是面向出口,鼓励为内销的生产而不鼓励为出口的生产。但是,对本国市场的平均实际保护率相对较低,实际保护的范围也相对较小,对贸易采用有限度的许可证等直接控制的办法。虽然对出口贸易有某些直接鼓励,但这并不抵消对进口的保护。在汇率方面,对进口贸易的实际汇率略高于对出口贸易的汇率,但差别较小。典型的国家有巴西、智利、马来西亚、泰国等。一般内向型战略的鼓励机制在总体上明显有利于为国内市场的生产,对本国市场的平均实际保护率较高,实际保护的范围也较大,对贸易广泛采取许可证等直接控制的方法。虽然对出口可能给予一些直接鼓励,但对进口有明显的保护倾向。在汇率方面,汇率定值显然过高。典型的国家包括墨西哥、印尼、菲律宾、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坚定的内向型战略指的是经济上闭关自守,在总体上明显对国内市场的生产极为有利。对本国市场的平均实际保护率很高,实际保护的范围也较宽。对贸易普遍实行许可证等直接控制的方法。对汇率的定值高出实际汇率很多。典型的国家包括阿根廷、秘鲁、印度、孟加拉国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越是外向性,其经济发展的实绩就越好。但世界银行也承认,“在原则上,内向性战略和外向性战略的区别是简单明了的,就是比较对为内销生产和为外销生产所给予的实际保护。但在实践中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贸易战略包括许多同时实行的政策,而且有关的数据资料非常有限。”(一)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又称为内向型的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工业化,实现对进口工业制成品的替代,以达到削减进口、节约外汇、发展本国工业化和减少对国外经济依附等目的。主要目的:实现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化和消除、不利贸易因素对国家经济的影响。进口替代战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和发展一般的最终消费品工业,主要发展收音机、自行车、纺织品和食品等行业,实现对这些产品的进口替代。第二阶段就是在对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集中力量建立和发展生产资本品、中间产品的工业,如机械设备制造、石油提炼、炼钢轧钢、冶金、化工等需要大量资本和专门技术的工业,实现替代工业的升级。措施:(1)高筑壁垒限制进口。普遍做法是对国内重点扶持的幼稚产业和民族工业的产品,利用提高关税、颁发进口许可证、实行配额和押金制度等手段进行严格限制。即使允许进口类似产品,各国或地区也有权指定外汇来源、采购地区、货物等级和价格以及进口事项。但是对于本国发展工业急需的原料和机械设备的进口,则实行免税进口或是只征收很低的关税,而且几乎没有数量限制。(2)优惠的国内政策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通常对其重点扶持的国内工业部门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通过减免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和利用加速资本折旧等手段,加速国内重点发展工业的资本积累。有些国家还将国内有限的资源优先配给重点扶植的产业,加速国内工业化的进程。(3)一般都存在着对本国货币汇率高估的现象。进口替代战略的主要优点:①所生产的工业品的国内有效市场需求已经基本存在,建立新工业的风险被大大地降低了;②通过对本国幼稚工业和民族工业的保护,各国可以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促进本国经济多元化健康发展;③进口替代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拉美国家的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这些地区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几乎一直维持在5.6%左右,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该时期的平均经济增长水平。但是80年代以后,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这主要是由于经过一定时期的进口替代战略的保护,这些国家的国内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口替代战略已经表现出和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局限性:(1)进口替代战略是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内向型发展战略。(2)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容易造成国际收支失衡。(3)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要求国家对进口进行高度限制,受保护的行业在初期阶段会因避免来自国外的冲击而得到发展,但是长期的保护会造成这些行业失去竞争意识、不求进取,对一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二)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又称为外向型的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扩大制成品的出口,加强工业基础,促进整个经济的工业化。出口导向战略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依靠初级产品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另一种是依靠制成品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次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导向战略的优势(1)出口导向有利于较为合理地配置资源。(2)出口导向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出口导向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4)出口导向更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20世纪60年代,日本作为东亚第一批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国家,取得了惊人的成功,成为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佼佼者;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实施出口替代,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高达6%以上,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两位数,被誉为“亚洲四小龙”;随后。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纷纷效仿,积极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力建立出口加工区,努力稳定货币汇率,被类比为“亚洲四小虎”。出口导向战略的政策措施:(1)出口导向战略要求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实施自由贸易。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亚洲新型经济国家和地区的平均保护水平只有24%,而同期在其他亚洲国家的平均保护水平为42%,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南美各国的平均保护率高达46%。(2)各国对出口部门采取了特殊优惠政策。这些国家普遍地对出口企业税收实施优惠政策,有的国家还对出口的产品实施退税政策。出口企业在资金融通方面也享有特殊待遇,一些国家对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外汇担保等措施鼓励企业发展出口贸易。如中国台湾的出口贷款利率在1962年只有7.5%,大大低于当时的普通贷款利率12%~19%的水平。(3)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还采取了货币对外贬值的策略,促进出口贸易发展。出口导向战略克服了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的限制,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无限的市场容量,这有利于这些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改善产业结构、利用规模经济促进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出口导向战略的不足(1)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容易导致国家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二战”后美国成为吸收亚洲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的主要市场,而日本则成为这些国家进口机械设备的主要对象。经济发展造成各国对美国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对日本则是巨额的贸易逆差,对两国经济依赖严重。(2)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极具效率的工业,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的工业与其竞争比较困难。(3)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了衰退期,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常常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实施各种贸易限制。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从本身来讲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各国对战略的选择总是受到国内和国外条件的限制,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两种战略都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由于这两种战略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发展局限,因此,任何一种战略也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三)混合发展战略混合发展战略是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由中国学者提出的,该战略主要是对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结合。该战略强调既不过分保护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对进出口采取一种中性的政策。事实上,纯粹的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是极为罕见的,最多不过是某一种战略占主导地位而已,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混合状态”和平衡性。混合发展战略企图兼顾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保护幼稚的民族工业特别是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对该产业的进口商品设置较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免遭受来自国外商品的竞争,使其逐步成长壮大,最终实现工业化目标;另一方面,试图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增加创汇,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二节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演变第二节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演变一、1979年以前的贸易战略——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我国的贸易战略基本上是一种与世隔绝、闭关自守的战略,以国际上的贸易标准来化分,也就是一种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当时国家号召自力更生,实现工业化,力求自己生产一切可能生产的产品。对外贸易的方针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即只有自己不能生产的才进口,自己生产有余的才出口,而不是根据国际分工的原理,按照比较优势来安排生产和进出口贸易。因此,对外贸易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我国严格地实行了进口替代型的对外贸易战略,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以及西欧部分国家成立“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战略性物资和技术。朝鲜战争爆发后,“巴统”设立“中国委员会”,制订更加严格的禁运货单,美国制订《相互防卫援助统制法》(《巴特尔法》),胁迫接受美援的国家执行禁运规定,否则停止援助。我国为应对西方经济封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建设总方针,并实施“一边倒”的经济贸易战略,即选择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最主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以粉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50年,我国接受了前苏联提供的3亿美元和5亿卢布的优惠贷款;并在“一五”时期从前苏联引进了156项重点工程,从东欧6国引进了68个建设项目,建立起我国的工业化骨干体系。在这“第一次进口浪潮”的推动下,我国还尝试了发展出口贸易的新途径,于1957年举办中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为国内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外汇资金。通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借助民间渠道,努力冲破封锁试图和西方进行接触。第二阶段(1960~1971年)在中苏友好关系破裂后,我国选择了与除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商品交易的贸易战略。1962~1968年期间,我国从西方、日本等国引进了84项技术设备,价值2.8亿美元,形成所谓“第二次进口”。出口方面,我国对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将80%。不过由于文革干扰,我国对外贸易在这个时期出现倒退、停滞状态,达到了“闭关锁国”的程度。第三阶段(1972~1978年)以中日、中美日建交为标志,

1 / 9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