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学习鲁艺旧址感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观学习鲁艺旧址感悟参观和学习陆毅旧址;陆毅旧址位于延安市东北5公里的乔二沟,现在有一座天主教堂和几十个洞穴。是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这座凝聚着中国人激情的哥特式青砖大楼,也曾是礼拜的教堂,里边有一个尚算宽敞的大厅,现在恢复了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记忆,墙上悬挂的一帧帧发黄的告诉我,在20世纪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一群祖国的优秀儿女从大江南北汇聚到这个叫做桥儿沟的地方,学习马列也学习文艺,澎湃的热情就顺着大楼两个尖尖的拱顶冲上云霄,久久激荡在黄腾腾的沟壑之上了。后面还有七排窑洞式的长廊,两侧是敞开的隔间。这眼前的窑洞有的伸出前檐,尽显古韵;有的外涂黄泥,坦露风情;有的青砖隔窗,雅致脱俗。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杨联名公布《创立缘起》,指出“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是不容稍缓的工作。”为纪念已故文豪,定名为鲁迅艺术学院,4月10日在中央大礼堂举行成立典礼。1940年改称“鲁迅艺术学院”,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为延大文艺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鲁艺迁往东北。延安时期,赵毅敏、沙可夫、吴玉章、周杨先后担任正、副院长。“鲁艺”校舍是利用原西班牙一神甫在桥儿沟修建的一座教堂,也是当时延安惟一的地道的西式建筑。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制定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政策,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新干部和抗战急需的人才。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扩大,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和全国各地爱国青年奔赴延安,肩负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重任的鲁迅艺术学院在中国的大西北应运而生。鲁艺,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中诞生创立;鲁艺,在硝烟弥漫的战火岁月中发展壮大。鲁艺,是抗日战争的号角;鲁艺,是解放斗争的先锋。抗战,抒写了二十世纪中国人们救亡图存的历史壮卷;鲁艺,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画卷中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抗战,在中国人们反抗外来入侵的战争中载入史册;鲁艺,以其唤起民众服务抗战的光荣使命成为永恒!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1938年4月28日):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你们不应当是只能简单地记述社会生活的艺术工作者,而应当有为新中国奋斗的远大理想。这就是说,不但要抗日,还要在抗战过程中为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而努力,不但要为民主共和国,还要有实现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理想。没有这种伟大的理想,是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的。但只有理想不行,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良好的艺术技巧。大家静静地领悟毛泽东讲话精神,这种深刻的阐述,启迪了多少有志青年,至今影响深远。鲁艺初成立时,把文艺服务于抗战,服务于唤醒、组织民众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制订了具有短训性质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学员在校学习三个月、前方实习三个月、返校再读三个月,被称为“三三制”教学模式。办学初期,办学条件非常差,师生们自己挖窑洞、建校舍,延河洗漱、露天上课、室外排练,还要上山开荒解决生存问题,在艰苦条件下开始教学和演出活动,使鲁艺不断发展成长。“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1940年,毛泽东题写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后来名满天下的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成荫、罗工柳、钟惦、李波、贺敬之、时乐、于蓝、秦兆阳、黄钢、康濯等作家、艺术家均是“鲁艺”学员。一时间,西北黄土高原的这个小山坳里,群贤云集,文星荟萃,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划下一道灿烂的光芒。“鲁艺”在革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新文艺圣殿”受到广大游客的注目。历史这样记忆:滚滚延河哺育了这些巅峰艺术。因为艺术家们当年的创造,不但属于延安,也属于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歌声是从与宝塔相呼应的一座哥特式建筑传出的。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交响乐!从此便响彻延安的上空。那一曲“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几乎把所有中国人的良心都揪起来,带到了蒙受蹂躏的沦陷区,更激起了中国人抗战的勇气,使国难当头的中华儿女在旋律中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