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教学策略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教学准备策略第三节教学实施策略第四节教学监控策略学习目标1.理解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监控策略的各种具体策略的含义2.掌握制订教学策略的依据3.理解教学策略的可教性4.能辨别各种具体策略5.能就本书中的某章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教学策略二、教学策略制定的基本依据三、策略的可教性四、策略教学的有效性五、教学策略的分类一、什么是教学策略部分研究者对教学策略概念的归纳:把教学策略看成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综合性方案;把教学策略看成是一种教学思想,认为教学策略可以看成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把教学策略看成是与教学方法、步骤、教学模式具有相同含义的概念;把教学策略看成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由此可见,主要是由于对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模式等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间的关系存在分歧。。(一)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的关系1、从两者所涉及的范围来看2、加涅的看法3、国内学者的观点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教学策略仅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二)教学策略与教学观念的关系区别:(1)从范畴大小来看,教学观念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而教学策略的外延相对狭窄;(2)从可操作性来看,教学观念抽象性较强,而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较强;联系:(1)教学策略是教学观念中的一个属概念,其本身的制定与选择受教学观念的影响;(2)教学策略与教学观念都对教学行为和技巧具有指导与支配作用;(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关系1、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2、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三者的逻辑关系:教学模式(上位)——教学策略(中位)——教学方法(下位)教学策略的含义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内涵:1)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确定或选择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之一;2)教学策略的制定以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为依据;3)教学策略既有观念驱动功能,更有实践操作功能,是将教学思想或模式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二、教学策略制订的基本依据(一)决定性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所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不同。(二)基础: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学习者的初始状态,主要是指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风格、心理发展水平等。(三)重要条件:教师自身特征教师自身特征包括:教师的教学思想、知识经验、教学风格、职业心理素质水平等。(四)教学环境与情境的制约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因素,它由学校内部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心理环境构成。教学情境是被个所意识到并直接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各种因素的组合体,是在教学环境下产生的个体当时所意识到的特定的、具体的情境。三、策略的可教性教学策略是否可通过专门的教学像知识与技能一样传授给教师或准教师们,这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否用有目的的传授方式交给教师或准教师策略;二是独立的策略教学是否必要。策略的可教性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1、策略是外显性与内显性统一的。2、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调节和控制方法的使用是以元认知为基础的,而元认知包含有关学习情境的知识,以及有关何时和如何使用不同学习方法的规则和知识。3、尽管策略具有内隐性特点,呈现出个别差异,但不同的个体处于同样的社会和时代,具有许多共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策略也可能具有一定规律性。四、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一方面是考察学习者是否记住了有关策略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考察他们是否能够脱离教师的监控(教学的外部控制),自觉地或自发地迁移所学策略到相关的教学或学习情境中。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具体步骤:(一)注重策略知识的掌握;(二)教师的教学策略应有技巧;(三)促进学习者学习策略迁移的发生。五、教学策略的分类(一)根据教学活动的某一重要因素:◆方法型策略◆内容型策略◆方式型策略◆任务型策略(二)根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指向的不同:◆管理策略◆指导策略(三)根据教学过程的环节:◆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监控策略第二节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准备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选择教材、分析自我和学生、钻研和组织教材、选择教法、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教学准备是教师的复杂的智能活动过程,涉及许多策略问题,包括:教学目标加工教材设计教学操作一、加工教材的策略奥苏贝尔的看法: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内外两方面条件:1)内部条件有三个:认知维度;情感维度;行为维度。2)外部条件主要是指新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的逻辑意义,即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针对外部条件,研究者提出了教材结构化策略;针对内部条件的认知维度,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策略;针对内部条件的情感维度,卢家楣提出了心理匹配策略和超出预期策略;针对内部条件的行为维度,张大均提出了教材监控策略(在后面的章节中讨论)。(一)教材结构化策略1、含义:教材结构化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环境,分析和组织教材内容,使其在本身的逻辑结构基础上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的策略。教材结构化策略是基于对课文形式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结构作出的加工处理。2、课文形式主要有:(1)问题—解决式;(2)原因—结果式;(3)比较—对比式;(4)群集式;(5)概括式;(6)主题词式;(7)整体—部分式;3、课文结构化的方法根据课文的结构,教师可以采取的结构化方法主要有几种:(1)图解:采用图解的方法表征基本概念或观点与概念之间的关系。(2)框架:根据课文内容列出主题词,形成框架,让学生能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分类:①比较—对照;②问题—解决;③原因—结果;④表述—结果;4、教材结构化策略的作用教材结构化策略是教师吃透教材的一个方面,是教师教学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库克(Cook,1982)用实验证明,结构化策略虽然对少数优等生帮助不大,但对多数非优等生训练的收获很大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的方法以及总结出的结构应该用来训练学生。(二)心理匹配策略1、定义心理匹配策略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材,使之呈现的教学内容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从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在实践中的应用①“认知匹配”策略,即教师通过调整学生对教学材料与其需要之间的认知评价来达到心理匹配的一种策略。②“形式匹配”策略,即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材料的呈现形式,来达到心理匹配的一种策略。(三)超出预期策略超出预期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的策略。总之,教师要舍得花功夫去钻研教材,使教材结构化,了解学生,使教材的呈现形式能尽量让学生感到惊奇,并转化为兴趣情绪,进而引导学生产生注意和探究行为。二、设计教学操作的策略设计教学操作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一)任务分析策略(二)单元水平设计策略(三)课堂水平设计策略(一)任务分析策略1、产生:1988年加涅首次将任务分析策略引入到教育心理学领域。2、定义所谓任务分析策略就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为了教学目标取得期望的结果,需要对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利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依据。3、具体操作程序①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习得新的能力的内部前提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②分析中介目标中介目标是保证终点目标达到的必要条件,从理论上说,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起点和确定不同的教学中介。③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很多时候,教师要对支持性条件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迁移过去所使用过的认知策略等支持性条件。(二)单元水平设计策略1、含义:单元水平教学设计是基于整体学习比分散学习更有效的理论,研究教师应清楚在一个单元内应教什么内容和用什么方法的问题。这促使教师提前考虑教学目标中的困难而进行全面的考虑,使教学设计更有效。2、包含六个基本成分:①目标;②内容;③技巧;④活动;⑤手段和材料;⑥评价(三)课堂水平设计策略1、含义:课堂水平设计是为每天的教学提前设置程序和教学活动。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的组合,即目标、动因、发展、方法、材料和媒介、概括、总结、作业等。2、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水平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学生的差异;②课堂时间分配;③应具有变通性;④尽量多的学生参与;⑤评价与反思;第三节教学实施策略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阶段,涉及教学的组织、内容的传输与深化等。教学实施的策略主要包括:组织教学的策略传输教学内容的策略深化教学内容的策略一、组织教学的策略组织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将教学内容有效处理的过程。他一方面要符合教材的知识序,另一方面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序。因此,有效的教学组织,不仅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科学组织,而且这种组织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先行组织者策略(二)因材施教策略(三)问题教学策略(一)先行组织者策略1、提出者:奥苏贝尔2、定义指学习新知识材料时呈现一种起组织作用的、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材料,把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组织要学习的材料。3、作用先行组织者具有“教学定向”的作用,是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的一个要领和概括的参考框架,并以一种有组织的形式把新知识内容、观点、概念和事实纳入该结构框架之中。4、先行组织者的类型三种类型,即:定义、概括和类推。5、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基本实施步骤和方法乔伊斯(B.Joice):①呈现先行者;②逐步分化;③综合贯通。(一)先行组织者策略(二)因材施教策略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在年龄、能力以及认知风格等的差异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1、针对年龄差异的教学组织策略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其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群体间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二)因材施教策略2、针对能力差异的教学组织策略学生的能力差异可能跟其学习动力有关,也可能跟其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倾向有关,另外学习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对教师的个性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3、针对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组织策略认知方式一般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赖型。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知识结构与认知方式联系起来考虑,合理组织、安排讲授内容的知识结构,能提高教学效率。(三)问题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实际是一种提问和回答的循环。真正有效的问题是那些哪个使学生积极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1、课堂问题的分类⑴低层次问题(只需要回忆知识点)和高层次问题(要求进行澄清、扩展、归纳和推理);⑵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⑶根据提问的目的分类:吸引注意力、发现问题及检查、回忆具体知识或信息、课堂管理、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以及组织或指导学习的问题等。(4)按问题的性质分:①认识—记忆问题;②聚合问题;③发散问题;④评价性问题;2、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策略的方式①控制问—答间隔时间;②先提问后点名;③变换与探讨问题;④评价和表扬;⑤将问题附加在课文中;⑥诱导学生自我提问;最后,教师在实施该策略时要注意优选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问题的难度适中并具有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二、传输教学内容的策略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而课堂教学内容广义上是指传授给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在课堂上所传授的学科知识、技能,所表现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包括一切直接的或潜在的、琐细的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