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溶解现象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老爸,我要喝最甜的糖水,还要加,一直加……儿子,已经最甜了,再加也不会再变甜了……思考、讨论:是儿子还是老爸正确?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嘿,别吵了,我给个建议吧:学学化学!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溶剂温度现象结论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溶解性与温度有关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相同相同不同相同相同不同相同相同不同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法)实验3:取1支试管,加入3g硝酸钾,然后加入5mL水,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序号溶质溶剂温度现象6硝酸钾3g水5mL室温7硝酸钾3g水5mL加热结论固体没有全部溶解固体全部溶解溶解性与温度有关⑴.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如,硝酸钾⑵.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如,消石灰胡萝卜如果生吃,其中的β-胡萝卜素只有25%被吸收,如果用食用油烹调后,则能吸收95%,你知道吸收效率高低的道理吗?β-胡萝卜素在水和油中的溶解性不同,β-胡萝卜素在水中溶解性小,在食用油中的溶解性大。资料呢绒、毛、丝绸等高级衣料用水洗会引起皱缩、变形和损伤,或不易洗净,故常采用干洗的方法。干洗剂是由易挥发的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少量水(或不加水)及乳化剂组成的。有机溶剂的作用是溶解衣物上的油污(常用的有轻石油烃和氯代烃),表面活性剂能防止溶于溶剂的污垢微粒再沉积。干洗剂尽管对清洁油性污渍非常有效,但对水溶性污渍的去污效果却不明显。干洗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它只是用溶剂来去除油垢或污渍。由于溶剂中几乎不含任何水分,所以称之为干洗。干洗的溶液可以溶解及去除衣物上的油垢,例如羊毛及丝类的天然纤维,水洗后很可能会缩水、变形及褪色,但是干洗就可以处理得很好。所谓“干洗”是指衣物洗涤之前是干的,干洗后从干洗机取出的衣物也是干的,但在干洗过程中,衣物在干洗机滚筒内是用化学溶剂浸泡、洗涤、脱干,再经过烘干,把衣物上含有的化学溶剂回收,并将衣物干燥就完成了全部干洗过程。干洗是近百年才出现的洗涤方法。经过干洗后的服装不变形、不退色、不损伤面料。还有消毒、灭菌的特殊功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升温或增加溶剂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对绝大多数固体而言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练习: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2)装有饱和溶液的瓶底,一定有这种溶质的固体。(3)含有未溶溶质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4)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倒出一些溶液。(5)在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会比不饱和溶液含有的溶质多。(6)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7)在相同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8)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到2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2、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A.浓溶液B.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C.稀溶液D.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1、下列因素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是()A.溶质的性质B.溶剂的质量C.溶剂的性质D.温度3.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A.蒸发溶剂B.增加溶质C.改变温度D.加速搅拌5.两支试管中盛装的都是硝酸钾溶液,其中一支为饱和溶液,另一支为不饱和溶液,请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鉴别。分别取样,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若能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饱和溶液。6、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只知道其中一瓶是氯化钠,另一瓶是碳酸钙,为了区别这两瓶白色固体,我们可采用什么物理方法?分别取样,加入适量水,若能溶解,则是氯化钠,若不能溶解,则是碳酸钙。4、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克,能使该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恒温蒸发掉20克水B.温度不变,加入20克硝酸钾C.降低温度到10℃D.升高温度到30℃课堂小结:一、溶解性: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溶质性质②溶剂性质③温度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4、浓溶液和稀溶液:3、检验饱和溶液方法:取样,加入少量该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⑵相同温度,同一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溶剂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