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学目的本章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帮助同学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与国内建设的辩证关系。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我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与时代主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时代的性质、本质是由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或根本矛盾规定的;时代主题或基本特征是由世界主要矛盾规定的;世界主要矛盾根源于基本矛盾,是基本矛盾的展开和具体化。为什么要对时代主题作出判断?各个不同时代的主题各不相同;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因此,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判断时代主题,有利于制定国家正确的发展战略。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二战以后,党和毛泽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二战前的时代主题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革命和战争是时代主题。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列宁战争与革命仍然是世界主题,世界大战早打比晚打好,大打比小打好。毛泽东评价毛泽东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从二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两种趋势并存,是由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向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逐步转变的过程。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大国,经过在朝鲜和越南与美国较量,以及长期的备战,已逐步成为制止新的世界大战的一支重要力量。毛泽东始终认为只有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既有合理成分,又有局限性。战争的含义战争是指不同集团或国家为了某种经济和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武装斗争,即“从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64页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孙子兵法》论述过战争和政治的关系。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成为马克思主义考察战争问题的一个根本观点。“任何战争都是同产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某个国家即该国某个阶级在战时所推行的政治,必然是而且一定是它战前长时期在国内所推行的政治的继续,只不过在行动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列宁选集》第3卷,第71-72页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著有《战争论》一书。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战争是指一切符合人民群众和民族根本利益的战争(如革命战争、解放战争、反侵略战争等)。非正义战争是指一切违背人民群众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的战争(如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战争、掠夺和奴役别国人民的侵略战争等)。马克思主义者积极赞成一切正义战争,坚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有史以来,战争就像恶魔一样,不断吞噬着人类的财富和生命。据专家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的5164年时间里,全世界共发生14513次战争,其间只有329年处于和平时期。人类在这些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约有36.4亿人死于战火,损失财富折合成的黄金,可铺成一条宽150千米、厚10米、足可环绕地球8圈的黄金带。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先后有几十个国家卷入战争,给人类造成空前的劫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有33个,战争中伤亡三千余万人,经济损失达二千七百多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有67个国家卷入战火,死亡五千一百多万人,造成的巨大物质损失达四万亿美元。战后的局部战争战后帝国主义或霸权主义发动、策划和支持的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有近百个国家的军队、约80个国家的领土被卷入。据联合国的统计材料,战后五十多年,全世界共发生了一百七十多次军事冲突,造成二千一百多万人死亡,平均每一个季度都有一次“宣战”或“不宣而战”。近年来,由于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和宗教纷争引发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车臣战争、非洲动乱等。此外,军备竞赛有增无减、世界上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de含义和平是指在世界或地区范围内,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等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关系处于正常化状态,即非战争状态。按照国际法,大规模武装冲突就是战争,而局部暂时冲突不属于战争,只要没有正式宣战,没有成为总体性战争状态,两国关系在法律上仍然处于和平状态。和平的等级和平可分等级:最高级是世界和平,其次是地区和平与国家间和平,再次是国内和平。据匈牙利学者调查,战后在世界范围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即绝对和平状态只有26天。作为正常化状态,和平可分为:友好合作关系即绝对和平;法律关系,即不友好,但保持外交关系,亦称积极和平;非战关系,即有矛盾、冲突,但没有演变为总体战争,亦称消极和平。和平与战争的关系战争与和平是对立统一,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这主要从“战争力量”和“和平力量”的对比去分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无限化总体战争的出现:20世纪是人类战争发展到顶点的世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无限化总体战争,即世界大战。这种无限化总体战争虽然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为物质基础,但其根源却在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世界性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对世界霸权的追求。无限化总体战争是20世纪才有的历史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入无限化总体战争时代的开始,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把这种无限化总体战争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二战充分反映出无限化总体战争的原则,即固守绝对的目标,使用绝对的手段,谋求绝对的胜利。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新的有限战争时代的开始:二战后,制约和控制战争的趋势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下半叶人类跨入现代有限战争时代,这种现代有限战争具有如下特点:战争目标的有限性,战争背景的世界性,战争进程、范围、规模和手段的有限性和可控性,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战争的高科技性和高消耗性以及全新的战争观和战略观。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3)争取和平成为当代世界的主旋律:20世纪同时也是人类争取和平的斗争大发展的世纪,虽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曾经造成世界和平运动的低潮和衰落,但二战后和平运动重趋高涨,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60年代中到70年代初以及80年代初出现三次高潮,并进入一个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战后和平运动的三次高潮第一次: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中期。面对冷战遏制政策和新的世界战争危险,世界和平力量迅速团结和积聚起来,形成强大和平攻势。先后在1949、1950、1952、1955年召开了四届“世界人民和平大会”;1952年在北京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5年起,“禁止原子弹、氢弹和争取世界裁军大会”每年都在东京举行。还出现三次大规模和平签名运动,并成立了“世界和平理事会”。第二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以反对美国侵越战争为中心,在世界各国兴起后,美国内也蓬勃发展,最终被迫撤军。第三次:80年代,以反对美苏军备竞赛为中心。到70年代末,美苏拥有核弹头达5万枚,约占全世界97%,足以把地球毁灭20次,使世界上每个人头上顶着3吨炸弹过日子。因此世界人民的和平运动向纵深发展,声势浩大、反核要求强烈、矛头直指美苏。1986年“国际和平年”,全球掀起和平纪念活动,得到100多个国家的政府、250多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及联合国的积极支持。三次和平运动的特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舆论力量;突破了过去由欧美国家垄断的局面,具有真正的世界性;科学家和青年学生等重要群体成为主力军;它日益成为一支重要的现实政治力量。然而仍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离没有战争的和平时期依然遥远。战后和平力量超过战争力量的主要原因世界人民强烈渴望和平,坚决反对战争,形成全球性和平运动,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的人心向背,是对战争势力的“强大示威”,有力钳制着战争势力,维护着世界和平。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超级大国不敢贸然发动世界战争。核武器使得“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原则难以贯彻,因为核战争威胁到战争双方的安全,对整个人类生存构成重威胁,具有“零和性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社会主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北爱和平实现历史性突破祈祷和平和平与发展已实现了吗?和平与发展首先是作为两大问题而存在。和平与发展只是发展趋势,还不是既成事实。经典论述“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上)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属24国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分别为10750美元和320美元,相差为33.6比1。1988年前者增至17470美元,而后者还是320美元,相差到54.6比1,24个发达国家同41个最不发达国家相比竟达85比1。1971年联合国确定了最不发达国家标准:①人均GDP在100美元以下;②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低于10%;③扫盲率在20%以下。当时联合国把25个国家列为最不发达国家,即世界上最穷国家。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下)1981年联合国把第1条标准改为人均GDP250美元以下。按照这个标准,当年有39个最不发达国家。联合国《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人数,从1970年和1980年时的6.5亿、7.3亿增加到80年代末的11亿多,其中约一亿人无家可归,约八亿人经常挨饿。5岁以下的儿童每3人中有一人营养不良,100人中有12人夭折,每年有1400万儿童死亡。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1996年发表的报告指出,有89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比10年前恶化,16亿人现在的生活水平比15年前下降;19个国家的居民平均收入甚至低于1960年。目前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都有哪些?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新闻公报宣布,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已达49个。它们是:(亚洲10国)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老挝、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也门;(非洲38国)安哥拉、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佛得角、中非、乍得、科摩罗、刚果(金)、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莱索托、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尼日尔、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多哥、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萨摩亚、瓦努阿图、图瓦卢、基里巴斯、所罗门群岛;拉丁美洲1国:海地。世界最穷国是莫桑比克,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美元,平均每人每天0.2美元,约为瑞士的1/500。瑞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410美元,人均每天近100美元。2006年的数据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每况愈下的原因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和掠夺;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水、旱灾害频繁;人口出生率过高;一些国家长期内战和社会动荡;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失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的贸易;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合理表现(上)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日趋恶化,国家利益严重受损。据统计,1988年比1979年制成品价格上涨33%,初级产品价格仅上涨2.7%。发展中国家五种主要出口产品(水稻、咖啡、可可、茶叶和棉花)价格,1988年比1980年分别下降43%,37%,51%,35%和33%。坦桑尼亚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