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概览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与实践。1.1954年宪法确立了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2.“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的新时期。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科指导课前自学基本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说明“政治建设”,特别是三大政治制度是本课重点通史坐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条件:(1)军事条件: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2)思想条件: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3)组织条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①大会充分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知识梳理②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专政。③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2.成立: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的国家。(2)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人民民主主义人民民主1949独立主权[特别提示]《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一致决议接受它为施政纲领。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2)确立标志: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954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通过: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2)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④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民主集中制(3)两大原则: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5)意义:开创了中国的全新阶段。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并发挥作用。(3)发展完善: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人民民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规律总结]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历史条件: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2)目的: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及共同发展。(3)法律保障: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制度。(4)五大民族区域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965年)。基本政治西藏自治区请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民族自治区的名称。①;②;③;④;⑤。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5)意义:①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规律总结]由于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新中国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课堂小结名师点拨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同点经济基础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行使权力的主体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权力主体是全体人民资产阶级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主要权力机构立法机关,除受人民监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制约,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立法、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利益阶级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政党活动方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相同点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间接民主[例题]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90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表明我国正逐步形成()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直接的村民选举制度[解题指导]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3年新中国进行的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是为了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同时为1954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准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早在1949年《共同纲领》中已初步确立,直接的村民选举制度是改革开放后才确立的。答案为A。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权力原则三权分立民主集中制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民主本质资产阶级民主人民民主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例题]对如图所示两份历史文献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由代议机关制定颁布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C.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D.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解题指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参议院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颁布,故A项正确。B项仅符合1954年宪法,C项仅符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宪法得到了很好地执行,故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随堂训练一、选择题1.(2019·浙江温州新力量期中)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开幕式上致辞:“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次会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筹建新中国,因此毛泽东说“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故答案为A项。2.(2019·浙江绍兴期末)有学者这样评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其牵涉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下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是()①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②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③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④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A.①④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D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排除①,选D。3.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这说明()A.全国人大成立的组织基础正逐步奠定B.人民代表大会制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D.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宣告结束解析:A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它是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基础之上召开的,说明全国人大的组织基础正逐步奠定,故A项正确;在1953年的时候,新疆、广西、西藏等自治区还没有成立,不能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没有谈及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宣告结束标志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故D项错误。4.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党和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近三个月,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材料说明1954年宪法()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个原则,题干中的“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近三个月”等关键信息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而社会主义原则无法体现,故排除A项,C项正确;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5.(2019·浙江湖州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2018年,下列民族自治区中举行60周年庆典的有()①西藏自治区②内蒙古自治区③宁夏回族自治区④广西壮族自治区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解析:B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故①错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故②错误;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故③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材料二(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有何意义?(2)结合材料二信息,指出新中国在标号①~⑤区域实施的民族政策名称,并指出该政策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问考查知识点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和1954年宪法,结合所学作答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二信息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以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