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识记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之间的关系。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能综合分析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变化原因:______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2.内、外力作用比较项目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________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_______表现形式__________、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______地球内部太阳能地壳运动堆积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________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____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2.板块名称:如图A为______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________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______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3.板块的边界类型:如图M为______边界、N为______边界。岩石圈六欧亚印度洋非洲消亡生长4.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1)互相挤压碰撞①大陆板块之间:常形成高峻的______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②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之间:常形成深邃的__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山脉或岛弧,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2)彼此分离:在板块张裂的地带,常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____________、大西洋。山脉海沟东非裂谷带(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属于欧亚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概念:由__________留下的“痕迹”,如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地壳运动2.地质构造分类(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______;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______。背斜向斜(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______,称为断层。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组合类型岩层特点图中部位发育的地形实例地垒两侧陷落、中间突起E处陡峻山峰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地堑中间部分相对下沉D处盆地或谷地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位移四、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火山地貌:火山喷发的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________、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2.地震: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______和错动。火山锥断裂一、判断题1.内力作用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2.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3.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常形成裂谷。()4.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分别为向斜和背斜。()5.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二、选择题6.据研究,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长高”,这说明()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B.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外力共同起作用,不分主次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A7.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答案:C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如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各具特色,如下图中的云南石林、长江峡谷,其奇特景观让人如临仙境,流连忘返。(1)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受哪两种力的作用?(2)这两种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存在什么关系?提示:(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使地表更加不平,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使地表趋于平坦。这两种力共同作用于地表,但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核心归纳】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如下图所示:2.两个角度看内、外力作用关系(1)二者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向于平缓。(2)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发展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或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跟踪训练】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地壳运动、泥石流和滑坡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解析:选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B错误。泥石流、滑坡为外力作用,C错误。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D错误。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希雷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到达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约6400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1)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2)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何种内力作用形成的?提示:(1)地壳水平张裂。(2)岩浆活动。【核心归纳】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地震、火山活动频繁。(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2.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板块运动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图示实例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山脉、岛弧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板块运动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图示实例彼此分离生长边界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东非大裂谷海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往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大西洋中脊【跟踪训练】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回答(1)~(3)题。(1)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B.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2)图中③示意的是()A.大西洋中脊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C.太平洋中脊D.印度洋中脊(3)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是()A.大分水岭B.安第斯山脉C.海岸山脉D.阿巴拉契亚山脉解析:第(1)(2)题,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排列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这样③就是大西洋中脊(海岭),图中③的左侧就是美洲板块,右侧就是非洲板块。第(3)题,位于非洲或南美洲且纵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答案:(1)D(2)A(3)B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背斜和向斜示意图。材料二某地地质剖面图。材料三华山大断崖。(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水平方向_______(挤压/张裂)力的作用。(2)从形态上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3)“背斜成谷”主要是受到哪种外力作用的影响?若材料一图中所示地区有石油分布,应从哪种构造中寻找石油?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在背斜顶部,为什么?(4)材料二中,A、B、C、D四处哪些是断层构造?哪些不是?为什么?(5)材料三中的华山大断崖属于哪种地质构造?断层构造除形成块状山地外,还能形成什么地形?提示:(1)挤压(2)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3)侵蚀作用。背斜构造。背斜岩层是拱形的,承压大,安全性好,而向斜是储水构造,修建隧道易积水或渗水,因此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易破碎,因此采石场选择在背斜顶部。(4)A、B、C是断层构造,D不是。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材料二中的A、B、C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所以A、B、C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5)断层构造。低地或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核心归纳】1.褶皱构造与地貌褶皱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褶皱背斜向斜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石被挤压,比较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常形成山岭图示2.断层构造与地貌断层地垒地堑形态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上升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下降图示构造地貌常形成陡峻的山峰常形成谷地或盆地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应用选择原因向斜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汇集,如图:向斜找矿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容易被侵蚀搬运掉,含有矿产的岩层往往保留在向斜地下应用选择原因背斜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气最轻,分布在顶部,水最重,分布在底部,中间为石油。(如图)应用选择原因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如图)建筑、工程选址建筑、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处搞大型建筑易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跟踪训练】(2019·4月浙江)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回答下题。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A.风化侵蚀B.搬运沉积C.构造抬升D.断裂下陷答案:D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典图示例】结合上图分析,请填写:(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5)__________答案:(1)向斜(2)断层(3)垂直(4)褶皱(5)外力【判读技巧】1.地质构造的判断(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3)断层:有明显断裂面(即岩层不连续),且两侧岩层有明显位移。2.构造地貌的判断(1)背斜山:岩层在挤压力作用下向上拱起成山。(2)背斜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被侵蚀成谷地。(3)向斜谷:岩层受挤压力作用向下弯曲成谷。(4)向斜山:向斜槽部岩层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5)断块山和断层谷:岩层受强大挤压或张力发生断裂后,上升的岩块形成断块山;下降的岩块形成断层谷;断层面往往形成陡崖。3.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堆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下图,岩层Ⅲ位置靠下,岩层较老;岩层Ⅰ位置靠上,岩层较新。(2)根据生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