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堂)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8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考总复习·地理第28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高考总复习·地理考情回顾考纲展示考纲解读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018·全国卷Ⅰ,37;2018·江苏卷,23~24;2016·全国卷Ⅲ,36;2016·全国卷Ⅰ,37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2.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保护措施1.了解森林、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2.理解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雨林开发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3.了解湿地减少的原因与保护湿地的措施板块一板块二目录板块一︿︿1.森林资源的分布与现状(1)分布:现存原始森林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和____(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2)现状:急剧减少,____破坏殆尽。热带雨林原始森林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大气中的____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____平衡。(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碳氧水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强烈、旺盛、生物生长迅速。(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____。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____最容易遭到破坏。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光合作用生物循环贫瘠地上植被4.雨林的开发和保护(1)雨林破坏的原因①根本原因:____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如过度的焚耕开垦(__农业)、大规模的开发、____木材采伐、____、水利和公路建设。人口增长迁移农场和牧场商业性采矿(2)雨林的保护措施板块二︿︿考法一森林的开发和保护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森林带来的问题2.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地球之肺”雨林植被――→光合作用固定CO2放出O2――→影响全球碳氧平衡(2)“绿色水库”(3)“基因宝库”3.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危害及保护(1)雨林被毁的原因(2)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不堪设想。①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②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③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3)雨林的保护归纳总结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模式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模式对亚马孙雨林保护性开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样的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解决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例1](2018·江苏卷)“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1)~(2)题。类型面积比重(%)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杨树林25.018.718.515.613.7杂阔林44.748.452.653.655.8经济林20.621.521.922.723.4其他9.711.47.08.17.1(1)(双选)“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B.提高造林存活率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D.提高林地生产力(2)(双选)“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A.生物多样性增加B.森林覆盖率降低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ACAD解析第(1)题,由材料和表格分析可知,江苏省“十二五”期间造林比重最大且仍在不断提升的是杂阔林,杂阔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说明该省在“十二五”期间造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A、C正确。第(2)题,江苏省“十二五”期间造林结构体现在以防护功能为主的杂阔林比重大且不断提升,而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比重较小且不断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A正确;同时用材林比重减小,可能会加大该省木材供需缺口,D正确。考法二湿地的开发和保护1.湿地概况(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类型: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2.沼泽湿地成因(1)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3.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4.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1)数量在减少,原因是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2)质量在下降。(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5.湿地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变化,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人口急剧增加,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填海造陆等。6.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4)完善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例2]2017年12月6日,为恢复原生态环境,洞庭湖自然保护核心区最后一棵欧美黑杨被砍伐清理。源自欧美的黑杨,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适合生长在河岸、河滩区域,自从欧美黑杨被引入洞庭湖地区栽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张,极大地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绿色荒漠”景象,同时降低了湿地的行洪能力。读洞庭湖示意图,回答(1)~(3)题。(1)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对洞庭湖的湖水面积变化推断正确的是()A.6月至9月都是湖泊水补给长江水B.湖泊西北部坡度比较陡C.6月份洞庭湖面积大主要原因是多台风影响带来丰富降水D.7~9月份湖水面积小与流域内伏旱天气有关D(2)欧美黑杨迅速扩张造成了“绿色荒漠”景象的主要原因是()A.物种较单一B.土壤肥力差C.土地退化D.降水减少(3)洞庭湖洲滩等湿地大量种植黑杨导致湿地蓄洪行洪能力降低,其主要原因是()A.增加了湖泊水量B.加剧了泥沙淤积C.造成地下水位上升D.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增大AB解析第(1)题,由材料及图中信息可知,6月份湖泊水域面积大,长江水补给湖泊水,7~9月,湖泊水域面积小,湖泊水补给长江水。A错误;湖泊西北部水域面积变化大,说明其坡度比较缓,B错误;洞庭湖所在地很少受到台风的影响,C错误;7~9月湖水面积小与流域内伏旱天气有关,D正确。故选D。第(2)题,由材料“黑杨,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适合生长在河岸、河滩区域”可知,黑杨适应性强,物种单一,扩展迅速,A正确。第(3)题,洞庭湖洲滩等湿地大量种植黑杨,导致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增多,湖泊、湿地变浅,湖泊水量减少,下渗减弱,水位季节变化小,导致湿地蓄洪能力降低,故B正确。[递进题组]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下图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据此完成1~3题。1.关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有()①多分布在欧洲②多为高大挺拔的乔木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滩涂上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C2.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A3.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①热带雨林与沙漠地区的土壤都很贫瘠②热带雨林与沙漠地区都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③热带雨林与沙漠地区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热带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A解析第1题,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和亚寒带地区,这些地区温度较低,红树林难以生长繁殖,①错误;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的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②错误,③④正确。第2题,红树林是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阻挡风浪对海岸的侵蚀,是天然的海岸防护林,A正确。第3题,热带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都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其土壤非常贫瘠,一旦雨林被毁,其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可见热带雨林生态环境非常脆弱,①②正确。2017年4月1日,国务院决定在河北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地区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白洋淀水位下降,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读白洋淀流域图,完成4~5题。4.20世纪80年代中期,白洋淀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的原因,可能是()A.流域内降水量和蒸发量小B.农业机械化水平高C.上游修水库导致入湖水量减小D.工农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C5.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可采取的措施是()A.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B.跨流域调水C.暂缓开发区域经济D.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B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区域气候的相对稳定性,该现象一般不会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多数是人为原因引发的,结合实际,当时区域产业并不十分发达,但是流域修建了多个水库,可能是由于水库蓄水导致白洋淀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选C。第5题,结合材料,白洋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水域面积的减小,为此,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首先需要补给白洋淀的水量,最有实效的措施是引入水源,结合选项,跨流域调水符合,选B。6.(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7.(2018·全国卷Ⅰ,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2)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3)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形成湿地而不是湖泊,主要是因为水量少。从地形方面看,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乌裕尔河下游地势平坦、面积广阔,因此不利于水分的集中;从气候方面看,夏季其虽然受东南季风影响,但由于地势平坦,没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因此地形雨少,气候比较干旱。第(2)题,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主要从来水和出水两方面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扎龙湿地属于内流区,河水本身会带来大量的盐分;另一方面,内流区水分的消耗主要依靠蒸发,因此,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会升高。第(3)题,本题属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